幕后制作
關于《唱盤上的單行道》 ——麥海珊
這部電影是一個歷史的對照,沒有我們自己對現(xiàn)今香港社會的(不同的)認知和感受,沒有我們對自己(最私人的)過去的迷離幻化卻又實實在在的反映,和在把自己毫無保留地攤開來看過究竟的過程中抓緊回憶的未來,這個作品,并不成立。
作品的結構,越接近完成就越能夠顯影這個脈絡。這也意味著,對于不是在香港生活的人來說,聽觀這個作品是有很大的困難的……
同時,沒有對香港和自己的歷史的認識,我們也不可能在這個作品中和自己的生命里(比較)自由地穿梭,更談不上在電影里尋覓必須浮游的主體(相對凝固的香港身份的問題),和我們,自己(浮游又凝固的主體)。
這不是簡化的對大歷史提出不滿,我只是想用、挪用、混合實驗電影、紀錄片、MV、田野錄音的語言(和在應用的實踐之中反思這些影音語言的必要)去敘事,去講好幾個故事。最后,都只不過是講故事。這部電影是用歷史的對照,去講故事。
對照,是可以有很多方向和通道,而了解對照的概念,最大的落差就是對立。于這個作品,多方向的對照的意思是:流動與根著(流動也是根著)、憶與想像 (回憶也是想像)、快樂與憂傷、個人與社會、私人與公共、情緒呈現(xiàn)與資料性實況、步行與交通工具在城市中游走、動和不動、走與不走、來與不來、過份消費資訊與自然生趣、有錢無錢
有樓無樓、六七十年代的殖民時代與現(xiàn)在二零零六年、六七十年代與現(xiàn)在與中國大陸的不同的關系而生的香港人的身份、現(xiàn)在的家的困惑與小時候的家的甜美、家的概念、我住過的家與作為八十年代來港的新移民的家、童年與成年(中年)、我的童年與演員的童年、我作為中年與童年的距離和演員作為中年與童年的距離、城市景觀與人的生活的關系、六七十年代與現(xiàn)在的城市景觀與人的生活的關系、看與聽、VO與 ambient sound、故事片與紀錄片、空間與時間……
走在單行道上,是細密的檢視當下的必須(時間于空間);其實,我們并不能夠回頭(空間于時間)。而這個必須與不能夠回頭的理解,是徘徊于當下和(自身)歷史的旅程,我們不得不走過去。我沒有說您們,因為,我們都是我們。香港都是香港。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