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闡述
故事之源
【去年某日,我在113路公交車站候車,一位70多歲模樣的農(nóng)村老大爺從遠處走過來,他來我身邊,用一種我?guī)缀趼牪欢牡胤椒窖愿艺f著什么,雖然知道他是在問路,但不知其所云,我一籌莫展;老大爺急了,從行李包里掏出一個學生作業(yè)簿,翻開一頁讓我看地址,用鉛筆歪歪扭扭寫的字讓我明白了他的去處,同時也看到作業(yè)簿上,密密麻麻寫著一些人的名字和住址,我告訴他應該乘幾路車后,好奇地問了一句:“你去那里干什么?”老人家嘰里咕嚕了一通,我似乎只聽到兩字“還錢”……
關于主題立意
大凡做一件文藝作品,必先有主題立意。
如果說這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欠債還錢的故事,毋寧說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故事,一個寬容的故事,一個孩子成長的故事……
劇本原取名為《彎彎的小河 靜靜的流水》,作為編者的我為本片定下創(chuàng)作主題的基調(diào),即從平凡的小人物的小事件當中,去尋找人性的閃光之源。
本片立意用一句話表示就是------歌頌好人好事。
在時代飛速發(fā)展,物資生活極其豐富的當今社會,人跟人之間的關系也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變得異常的敏感和脆弱,朋友之間相互猜忌,恩愛夫妻反目成仇,對人沒有了起碼的信任,變得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然而當秦大爺,秀珠和吳麗芳等朱家鎮(zhèn)眾多好心人的出現(xiàn),又讓我們慶幸的是這些現(xiàn)象并不是我們社會的主流;一方有難,八方相助,人們秉承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內(nèi)心涌動的仍然是善良淳樸的民風。
通過本片我們意在揭示我們傳統(tǒng)民族文化心理積淀與現(xiàn)代化物資進程之間的矛盾,喚起人們對我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的自覺意識,這也是我們拍攝這部影片的基本主題立意所在。
關于影片風格
古人有云:無風皺起,小有微瀾。
本片追求的是寫實風格和寫意風格相互交融的創(chuàng)作手法,寫實風格追求自然,流暢,含蓄。寫意風格多使用畫外空間的音響和人物的表演的意象處理來展現(xiàn)。全片力求宛如一首清新雋永的散文詩。
關于全片的造型處理
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這句古詩詞非常形象地詮釋了朱家古鎮(zhèn)的氣韻和建筑風格,小河,石橋,流水,樹葉,游船以及街頭叫賣聲構成了本片特殊的造型風格。
關于美工:置景要樸實無華,注重場景的生活化處理,整片色彩基調(diào)整體偏灰白,化、服、道造型必須符合本片整體風格基調(diào)。
關于攝影:構圖線條要簡練,運動節(jié)奏要舒緩,光影要柔和避免在強光下拍攝。
關于錄音:同步收音,追求聲源質感,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音響設計和呈現(xiàn)人物精神狀態(tài)的非聲源音響要巧妙融合。
關于表演:要求演員盡可能地本色表演,不可有絲毫做作表演痕跡,生活化再生活化,寧可無也不可過。
這一看似簡單的創(chuàng)作闡述,其實執(zhí)行起來是需要全攝制組創(chuàng)作人員認真細致的努力,已達共同理想。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