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極致的瘋狂喜劇】
2006年,曾兩次獲得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的薩莎?拜倫?科恩(Sacha Baron Cohen)自編自演自己做制片,拍攝了一部名叫《波拉特》的喜劇電影,隆重地將他在HBO的脫口秀節(jié)目《Ali G個人秀》(Da Ali G Show)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虛擬人物--哈薩克記者波拉特?薩格耶夫介紹給了廣大電影觀眾。為了揭露西方文化的偽善,拜倫?科恩聯(lián)同導演拉里?查爾斯(Larry Charles)以及其他工作人員,以一種“游擊紀實”的拍攝方式,創(chuàng)造了一場遍及全世界的喜劇盛事,相信無論是觀眾還是影評人,看完了影片都會產生一種即將被逼瘋的癲狂感。最終,《波拉特》為拜倫?科恩贏得了金球的音樂喜劇類的最佳男主角獎,然后還讓他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它不僅為人們帶來了歡聲笑語,故事里對荒謬的偏見和鄙視所展示出來的那種阿諛奉承,也將道德底線推上了一個全新的標準,這部影片在全球的票房成績是令人乍舌的2.6億美元。
但是,《波拉特》對于薩莎?拜倫?科恩來說,也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如今這位《Ali G個人秀》的創(chuàng)始人兼演員兼編劇兼制片人,決定延用之前的成功,制作一部有史以來最勇敢、最瘋狂、也是最危險的喜劇作品--《布魯諾》,因為他想借著這部影片繼續(xù)去考驗美國主流院線的承受能力。在影片中,拜倫?科恩將原本為《Ali G個人秀》構思的另外一個虛擬人物布魯諾單獨提煉出來,他是一個自稱為流行先鋒的同性戀,同時還是一檔一流的晚間時尚節(jié)目的主持人……他的夢想是成為繼希特勒之后,奧地利最有名的人。
這位所謂的著名的時尚主持人因為在家鄉(xiāng)奧地利遭遇波折,而決定跑到美國去追求電影方面的發(fā)展,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如此地讓人瞠目結舌……其實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成行,全部開始于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能夠繼《波拉特》之后,幸運得再一次得償所愿嗎?事實證明,一切真的皆有可能,只要電影人們在所有的拍攝工作完畢之前,能夠保證參與進來的每一個人沒有坐牢而且還活著就行。
如果說到導演拉里?查爾斯與幾位制片人薩莎?拜倫?科恩、丹?梅澤爾(Dan Mazer)、杰伊?羅奇(Jay Roach)和莫妮卡?列文森(Monica Levinson),在制作《波拉特》所積累的惟一的經驗和教訓,那就是他們學會了一條生存法則:了解法律,遵守法律,隨時制定好逃跑計劃。他們不得不時刻警惕著,保證不讓拜倫?科恩被捕或受到傷害,否則影片的制作就不得不被迫停止,然后因此拖延幾周的時間……每一位參與進來的工作人員都時刻受到提醒--必須依計行事,見勢不妙,立馬腳底抹油。
其實大多數(shù)影片在制作的過程中,都擁有一個嚴格的拍攝日程表,這樣從演員到工作人員,都會提前就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做些什么……但是《布魯諾》顯然沒辦法享受到如此“奢侈”的制作流程,因為每到下午,幕后的智囊團才能決定他們第二天將會拍攝哪一些內容。可以說有些拍攝計劃是在一種極其隱秘的氛圍下進行的,很多時候都是趕快進入場景地,拍完馬上收拾走人,然后又去下一個地方拍攝,他們選擇的是在不違法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發(fā)揮最大限度的能動性。
之前制作出來的《波拉特》,已經被公認是突破了極限喜劇所能抵達的最頂端的,所以《布魯諾》自然需要更加廣泛的創(chuàng)作空間和立場了,這也就意味著以薩莎?拜倫?科恩為首的幾位制片人遭遇的是比以前更多的與警察之間的氣氛緊張的對峙。不僅如此,工作人員們還經常收到FBI打來的電話,受到死亡威脅的警告,更別提這中間他們還得步步為營,避開呼嘯的鐵拳、憤怒的幫派人士和裝著彈藥的槍支了。
好在已經因為《波拉特》而積累了一些經驗,包括薩莎?拜倫?科恩在內的所有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有承擔極度機密的拍攝環(huán)境的抗壓能力,就為了確保這種很有游擊風格的電影拍攝方法行得通。要知道《布魯諾》需要實地拍攝的地方可是遍布了全世界的,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沒有一刻能夠休息一下、喘口氣的時候。
只有在前一段的故事情節(jié)安排妥當之后,薩莎?拜倫?科恩和其他編劇,才會將目光放在下一個“目標”的搜尋上,他們一起尋找最完美的“犯罪現(xiàn)場”,帶領著他的伙伴們在完全不做任何警示的情況下去體驗一把“生死時速”,然后根據(jù)當天拍攝的效果,再來決定下一步需要完成的“指示”。
【危險重重的拍攝歷程】
差不多花掉超過一年的時間,經歷了19個不連續(xù)的星期的拍攝,拉里?查爾斯和薩莎?拜倫?科恩終于拿到了他們預期中的膠片,里面記錄的全部都是一些既瘋狂又沒有任何條理的故事片斷……當這些膠片落入這樣一群擁有著無人能及的搞怪天分的電影人手中時,他們肯定能夠透過鏡頭捕捉到一些你在大銀幕上前所未聞的精彩畫面。
開著5輛車--包括3輛大篷貨車、一輛跑路用的小型貨車和一輛被改裝成了“工作室”的休閑娛樂車,里面裝載的是《布魯諾》所有相關的工作人員和演員,他們展開的是一場橫跨了美國、歐洲和中東的世界之旅:從美國的洛杉磯、紐約、華盛頓到堪薩斯州、德州、阿拉巴馬州,然后又抵達歐洲的倫敦、柏林、巴黎和米蘭,接著是中東的約旦和以色列,他們制定的是一個勞累到足以讓人精疲力竭的拍攝時間表。
在薩莎?拜倫?科恩和其他編劇搭檔的設想中,《布魯諾》一開始的時候應該讓男主人公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一個歐洲的時裝走秀周上,而在那里,因為一系列的巧合和必然,布魯諾最終遭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慘敗……他們特別研究了拜倫?科恩能夠參加的幾個不同的發(fā)布會,以確保拍攝工作順利進行。為了不押寶在同一個地方,導致全盤皆輸?shù)暮蠊?,幾位電影人分別去了紐約、巴黎、米蘭,而且還拿到了這些城市不同的季節(jié)舉辦的時裝周的邀請函或通行證。
2008年9月末,以薩莎?拜倫?科恩為首的幾位電影人順利抵達米蘭,他們?yōu)椴剪斨Z設置了一系列障眼法,先讓他裝扮好,然后在時裝周的外圍地帶下車,偷偷溜進現(xiàn)場,導演拉里?查爾斯和負責攝像的工作人員則將全程都拍了下來……在此之前,他們嘗試溜進其他時裝秀的計劃全部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被保安認了出來,結果登上了“黑名單”,成為場地保安嚴防死守的對象,甚至還報了警。
因為薩莎?拜倫?科恩以布魯諾的身份成功地大鬧了米蘭的時裝周,也連帶著引起了一系列可怕的后果--意大利時尚協(xié)會不僅特別給所有的設計師發(fā)了一篇新聞稿,警告他們拜倫?科恩正在嘗試著毀掉他們的時裝秀,還考慮過拒絕《布魯諾》背后的制作公司所有相關的申請和許可證。很快,拜倫?科恩的形象照片就在電視臺和網絡上頻頻地出現(xiàn),他成了被通緝的人。米蘭的警方也很快就有了行動,他們發(fā)表了公告,說隨時可以逮捕拜倫?科恩,幾乎每一個人都如臨大敵,準備著撂倒這個擁有著尖酸刻薄的過人智慧的脫口秀節(jié)目主持人。
如此看來,《布魯諾》四處碰壁的拍攝歷程,已經走到了一個死胡同中,但以薩莎?拜倫?科恩為首的制作團隊,似乎從來都不習慣于向困難認輸,他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解決之道。拜倫?科恩堅持讓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喬裝了一番,變換了自己的外貌,看上去就好像換了一組新人一樣--導演拉里?查爾斯將自己留了很久的胡子全部剃掉,還改變了他的發(fā)型,同樣的,制片人丹?梅澤爾也剪短了他的頭發(fā)……為了完成影片開始部分的時裝秀,幾位編劇仔細地設計了有可能出現(xiàn)的突發(fā)狀況和緊急應對措施,而站在他們身邊的人,都是警察和一些異常警惕的警衛(wèi),他們在仔細地搜索著“布魯諾”的身影。
抓住了西班牙設計師Agatha Ruiz De La Prada的時裝秀開始前的30分鐘時間,一手創(chuàng)造了布魯諾的薩莎?拜倫?科恩準備行動……他的合作伙伴們首先確保他能夠拿到邀請函,不過當他走入會場的時候,可不是以主持人布魯諾的身份,而是喬裝成了一個意大利攝影師。
在化妝師兼編劇搭檔安東尼?海恩斯(Anthony Hines)的陪伴下,薩莎?拜倫?科恩在后臺發(fā)現(xiàn)了一個極其隱蔽的地方,他在那里變裝成為了布魯諾。他不斷地嘗試著緩解自己急促的呼吸,因為就在幾英寸遠的地方,不斷地有模特、工作人員和警衛(wèi)走過他藏身的地方。拜倫?科恩知道,如果自己被發(fā)現(xiàn)了,就等同于斷送了這部影片以及為它辛苦忙碌的所有人最后的機會,因為這一組場景對于他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時裝秀開始不久,拜倫?科恩看準時機從藏身的地方奮力跑到了后臺,直接從那些嚇得夠嗆的模特和還沒有做出反應的警衛(wèi)中間跑過……當拜倫?科恩跌跌撞撞地沖上了秀臺之后,緊密地觀察著他的同伴們才算是松了一口氣,馬上打開了攝像機,捕捉到了所有讓他們滿意的畫面,直到警衛(wèi)關掉了所有的燈光,把拜倫?科恩從臺上拖了下來……當他的同伴們經過了層層關卡,終于找到了拜倫?科恩時,他們發(fā)現(xiàn)他戴著手銬被關在了牢房里,雖然他一再聲稱自己只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出現(xiàn)在一個錯誤的地點,卻仍然遭到了7位警官的審訊,其中包括被脫光了進行搜身。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