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之所以大獲全勝,有什么非如此不可的深層次理由嗎?這個問題,暫時只能去揣測,要知道奧斯卡評委有將近6千人,一般來說超過20%的評委投票給它就可以簡單多數(shù)獲獎,但是既然不公開票數(shù)又連奪八獎,說明要遠遠超過這個比率。估計《返老還童》和《米爾克》也能取得不少的份額,大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能有30—40%的支持率。從多倫多電影節(jié)上的異軍突起到奧斯卡金像獎的完美收尾,這部英國導演、講述印度孟買的故事和技術,以美國電影公司出品的印度電影(同時也是英美電影),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和孟買恐怖襲擊的雙重背景下,是否有討巧的嫌疑?首先這不是導演丹尼·保爾最好的電影,也不是被當?shù)厝?印度、孟買和貧民窟)所普遍接受的電影,印度的現(xiàn)狀處于前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之間但又不是標準和世俗的現(xiàn)代社會,這首先拜英國人的殖民前史和印巴分治所賜,這是一部政治電影。政治也是地球人最大的公約數(shù),無論從何角度去偷窺、審視、揭露都是如此。審美的快感,很多時候是建立在“看啊,他與我們是多么的不同”的基礎之上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提供給奧斯卡評委和我們這些隔著喜馬拉雅山脈的觀眾們最大的愉悅就是通話。與武俠小說的通話延展性不同,孟買似乎遠在天邊而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