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金》:杜式港片
杜琪峰是香港的知名導演,他的作品根植在香港本土,有著濃郁的港片特色。在很多導演北上內地淘金、東渡大洋前往好萊塢發(fā)展的時候,他還在堅持一個香港電影人的本色,很令人欽佩。尤其是這幾年,在香港電影生態(tài)并不算良好的情況下,能做到這點,難等可貴了。杜琪峰的電影一貫有著形式化、模式化和風格化的創(chuàng)作傾向,尤其是他在銀河印象中的那些電影,絕少給人物安插社會背景和個人選擇,而是用一種舞臺劇的方法拍攝影片——譬如演員的站位、攝影機的夸張的移動和角度以及不和邏輯的布景之類。所以,杜琪峰的電影風格,更多的是視覺上的,而不是故事上的。不過,他卻在這部電影里有了一定的轉變,他給角色安排上了社會背景和社會屬性,雖然這種背景和屬性并沒有在電影中起到太大的作用,但這畢竟是他的一種轉變。因為從電影的情節(jié)和講述來看,這種社會屬性的功能實在提高電影的“社會意義”。
影片的故事發(fā)生在三個人身上,時間背景是金融危機。一個女人普通的銀行出納員,現在做起了金融分析師的工作。為了達到自己的銷售目標,她不得不向自己的顧客出售一些高風險的證券。一個做過點壞事的小混混開始鉆研期貨,他希望能賺點大錢,然后好把自己惹了麻煩事的兄弟保釋出來。一個小富即安的警察,突然間對錢的需求 ,因為他的老婆看上了一間奢華的公寓。而與此同時,他那垂死的老爹希望他能照顧自己的女兒——與他存在一半的血緣關系,而這個警察從來不知道他自己還有這么一個妹妹。這三個普通人都有著關于錢的困境。但是生活還是一如既往??墒钱斠粋€裝著500萬現金的包包丟失了之后,他們的生活卻被攪得天翻地覆。而這一切,不僅僅只與錢有關聯(lián)。杜琪峰對影片的解讀是:“在這個動蕩的世界里,人們沒得選擇,只有硬著頭皮和生活與命運死磕。不管你有多么遵守這個游戲的規(guī)則,玩到最后,你都會發(fā)現自己丟失掉了一大塊生命。”
當然,杜琪峰沒有在電影中玩弄多線程敘事的花招,因為在
《通天塔》、《21克》和《燃燒的平原》之后,這樣的電影就不再吃香了。所以杜琪峰很聰明地把三個角色戲分開來表達,然后以一樁共同牽扯的事情作為切入點,讓他們在最后產生了一點點微弱、奇妙的聯(lián)系。其實這種處理方法也不少見,2009年
安東尼·???/a>拍攝的《布魯克林警察》就是這樣一部作品貌似多線性敘事,實際卻不是的作品。在杜琪峰的講述中,三樁沒有聯(lián)系到一起的事情變成經濟危機的社會下的一種常態(tài)。三個職業(yè)、經歷和生活迥異的人的生活和選擇反而成為了整個社會的一部分——于是乎,影片前面的故事便獲取了某種社會學——而非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在這種出其不意的表述中,杜琪峰塑造了三個“殊途殊歸”的人物形象。影片前面的故事有了最好的一種解釋方法:那不是多線程敘事——所以結尾自然不會擰在一起。在杜琪峰這里,這三段故事只不過是在香港,這個“全球金融中心”里齊頭并進三起時間、三種生活罷了。既然是生活,就是獨立的,如果最后真的擰成了一股繩,那么就成了擰巴的情節(jié)——如果成了情節(jié),那么這部電影便不再具有普遍的意義——如果不再具有普遍的意義,那么這三個故事則更應該拍成一部mini劇才是。
雖然在故事上有多改善,但是影片還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杜式影片”。對于傳統(tǒng)的港片,能來到威尼斯就已經是一種坑定和榮譽了,拿獎,不是這部電影分內的事情。《綜藝》雜志評價影片說:“雖然這部影片讓那些對影片抱有香港動作片期待的影迷比較失望,但是影片還是用自己緩慢的敘述和倒行逆施的情節(jié)講述了一個縱橫交錯的好故事。這種發(fā)生在開放式背景下的故事,加上三組不同人物的命運對照,以及追錢的快感,讓人產生了很不錯的觀影感受。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因為影片已經前往了多倫多電影節(jié),它很坑定會博得大量的國際買家的青睞——即使這種電影最應該在家里欣賞。”從這種評論看來,雖然杜琪峰有了某種拋棄商業(yè)化的行為,但是這部電影還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業(yè)片。既然是商業(yè)片,那就祈禱它在票房上有搶眼的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