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明星》電影海報
凱德·麥拉德與西西·德·法蘭絲
西西·德·法蘭絲與凱德·麥拉德
《超級明星》:力有所不逮
此次帶來
《超級明星》一片的導演哈維爾·吉亞諾利是法國導演,雖然并沒有太著名的代表作,但是他在1998年執(zhí)導的短片《采訪》卻獲得了戛納的最佳短片獎。而且他所執(zhí)導的《當我還是歌手》以及《開端之時》都曾入圍過戛納電影節(jié)的主競賽單元。應該說,哈維爾·吉亞諾利是一個參賽型的導演。
《超級明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頗有點超現(xiàn)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叫做馬丁·卡茲尼斯基的謙卑的工人,他和千千萬萬的工人沒有區(qū)別。一天,他和往常一樣乘坐地鐵,但是人們開始圍在他的左右評頭論足,還有人問他要簽名,有人要和他合影留念,甚至還有人要和他握手。馬丁覺得這絕對是一個玩笑,或者是別人認錯人了而已。可是,很快,馬丁發(fā)現(xiàn)自己的臉、自己的名字被無數(shù)次地在電視、網(wǎng)絡、廣播上提及。毫無疑問,他成了“名人”,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這是什么原因。雖然有些超現(xiàn)實,但這卻是事實。當他試圖去找出自己出名原因的時候,他的名氣變得更大了。他越是否認、越是低調(diào)、越是無所謂或者越是不在乎,他的名氣就變得越大。無奈的馬丁被困在名氣之中無法動彈,媒體的威利開始漸漸顯現(xiàn)——而事情的負面影響,只不過還沒有到來而已……很顯然,哈維爾·吉亞諾利想在這部電影中用馬丁做為一個對人類歷史的隱喻,講述高速發(fā)展下個人的奮斗歷史和心靈變遷。而且,他還想在影片中表達某種“集體主義”的情結。對于影片,哈維爾·吉亞諾利這么說:“我想在影片中讓主角馬丁·卡茲尼斯基逃離這個瘋狂的世界,并以此來掌控住這部電影的戲劇能量,而與此同時,保持住影片的卡夫卡和希區(qū)柯克的特色。我把這個角色當作一個兄長來對待,去體會他的感受和恐懼,經(jīng)歷他的苦痛煎熬——無論是折磨還是戲劇性的轉(zhuǎn)折——不管是什么情節(jié),我都和他一起經(jīng)歷。這是一個講述孤獨的人獨自對抗壓迫的故事。這是一個講述一個人經(jīng)歷生活翻天覆地變化的故事,我希望人們能從中看到人類社會的某種隱喻,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xiàn)代社會,無論人們的集體崇拜還是自我犧牲,都能從這部電影里找到端倪。這種盲目的崇拜能沖昏人類的頭腦,讓人們無所適從,并且焚書坑儒,娛樂至死。我希望我的攝影機能記錄下來這場騷亂和造神運動中的人類的面孔,尋找到人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并且去檢視我們正在書寫的歷史。”
哈維爾·吉亞諾利這么拍攝這部電影,無疑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因為讓一個普通人一夜之間變成超級明星,這本身就具有卡夫卡式的風格,而且還在這個造星、偶像和速朽的年代里給出了自己對明星的看法。與此同時,集體狂熱、集體瘋狂和盲目的行為,也成為了影片中的元素。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荒誕的故事。《好萊塢報道者》在對影片的評價中,就用了“有趣而荒誕”這樣的形容詞。但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哈維爾·吉亞諾利并沒有在影片中把這所有的元素與觀點結合好,很多內(nèi)容只是做了一半,或者是淺嘗輒止。而且,很多地方的情節(jié)、轉(zhuǎn)折,都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有的媒體用了“力所不逮”這四個字來形容哈維爾·吉亞諾利對影片的執(zhí)導。而且,在影片的結尾,哈維爾·吉亞諾利還搞出來了戴安娜王菲的魂靈,那種要刻意拔高影片的行為,讓人頗有些不快。
媒體評價方面,《超級明星》并沒有獲得太多的好評,雖然《好萊塢報道者》評價影片“制作精良,表演精湛”但還是指出了影片在原創(chuàng)性上的不足,該文稱:“很多地方的情節(jié)和轉(zhuǎn)折缺少動機和理由,而且影片的故事本身,和
伍迪·艾倫的影片
《愛在羅馬》中的一個小故事幾乎是如出一轍。這就使得這部影片難以令人提起興趣了。”而英國的《衛(wèi)報》則評論稱:“即便有凱德·麥拉德的精湛演出,也難以讓這部平庸之作成為一部杰作。影片情節(jié)拖沓,故事繁冗,缺少一定的、必要的說服力,讓人難以提起興趣。”看來,這樣的評價,難以讓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走得更遠。
下一頁:《背叛》:男人和女人的災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