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對《一九四二》采用的票房階梯分賬模式令五大公司聯(lián)盟崩盤
《一九四二》的“同盟兄弟”《王的盛宴》無奈拿出自殺性分賬方案

《一代宗師》率先表態(tài)維持43%不變的分賬比例
[點擊查看電影那些事兒之票房分賬之爭專題]
中國電影市場在“末日之后”迎來狂歡,似乎沒有人再記得11月發(fā)生的那場劍拔弩張的分賬博弈,在數部電影最終退守到43%的分賬標準線后,院線與制片方都對所謂建立電影產業(yè)市場對話機制顯得自信滿滿,然而一旦落實到未來分賬比例的章程,記者走訪的多位產業(yè)人士似乎都沒能拿出一個詳細說法,而這當中,既有在這場戰(zhàn)役里啞巴吃黃連者,也有忿忿不平者,不免令人擔憂,這種表面化的市場博弈循環(huán)何時會有真正的結果,抑或每年歲末我們都要看相關人士從頭來過再打一遍嘴仗?倒是接受了專訪的
張偉平快人快語,調整分賬比例,“得電影主管部門做!”
在“泰囧”一路狂奔上十億大關的時刻,此時重談分賬好像有點潑冷水的嫌疑,然而,一個不得不提的事實是,除了
《一九四二》和
《王的盛宴》在分賬比例上做出了一定策略調整,曾參與試圖以通知形式提高分賬比例至45%的7部電影最終都按照43:57的比例與院線簽訂了合同,其中就包括賺得盆滿缽滿的“泰囧”,算上率先表態(tài)維持43%不變的壓軸賀歲片
《一代宗師》,2012年的分賬迷局似乎塵埃落定,但問題依然懸而未決。
聯(lián)盟分崩離析“三個和尚沒水喝”
不只一位院線和電影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當初以中影、華誼、星美、博納、光線五大電影發(fā)行公司組成的聯(lián)盟與院線就分賬問題進行談判,事實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即有“不少”院線已經接受了45:55的分賬比,簽訂了合同,至于這個“不少”具體意味著什么,有知情人向記者透露實為70%,而化名為陳卓森的某院線資深人士也在《從分賬比之爭看十年院線改革路》里提到在11月23日之前,中影已經握有二十多份與院線簽訂的新分賬合同。但事情并未一鼓作氣徹底解決。
當11月25日下午兩點,以中影南方新干線、萬達為首的五大院線代表出現在華誼電影《一九四二》首映發(fā)布會現場時,所有人都驚詫了——因為華誼和30條院線達成和解,按照票房階梯進行分賬,其中起步價仍維持43:57,直到票房過3億后才按照45:55的分賬模式進行,這與曾經的理想狀態(tài)可謂背道而馳,更驚人的是,與《一九四二》同天上映的《王的盛宴》旋即公布的分賬方案——首周43:55,次周41:59,第三周及以后39:61,至此,五大公司聯(lián)盟崩盤,更糟糕的是《一九四二》與《王的盛宴》取得的票房遠遠未達理想目標,前者3.7億,后者僅8000萬收官。
票房慘淡,聯(lián)盟不穩(wěn),有受到傷害的發(fā)行方人士私下向記者抱怨,原本只要再扛一天,美好格局就成了,也有知情人透露,華誼的中途變陣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因為華誼《一九四二》是打頭炮的電影,而最有實力的萬達院線遲遲不同意,他們很擔心最終會影響《一九四二》的排片,所以不得不變相妥協(xié)。”遺憾的是,華誼做出這個決定并沒有和聯(lián)盟里其他公司商量,無奈之下,逼得曾是同盟兄弟的《王的盛宴》最終拿出了那樣一個自殺性分賬方案。
有資深產業(yè)人士分析,此番征戰(zhàn)過后,關于中國電影分賬比調整,恐再難在華語電影身上實現,張偉平以
《金陵十三釵》單片締造的5億之內45:55分賬比恐徹底變成昨日紀錄。回看這場博弈最終的尷尬,接受記者專訪的張偉平覺得怨不著5大公司也怨不著院線,但他也隱晦提到自己之所以從來不找同盟,是因為“三個和尚沒水喝”。
好萊塢模式不行? “分賬慢慢談”
硝煙過后,歷史為勝利者書寫。記者走訪的院線人士顯得氣定神閑。即將功成身退的上海聯(lián)合院線吳鶴滬認為大家應該把精力放在影片的宣傳、市場的開拓和提升觀眾服務上來,至于“分賬這種事,可以慢慢談”,他特別提到張偉平要求提高分成時的態(tài)度,“他跟我們一起商量,上午先看片,看完吃午飯,邊吃邊商量,一直吃到晚飯,吃了四個小時,才商量好?,F在他們根本沒得商量,就發(fā)個通知來,像法院發(fā)傳票似的。這樣做失去了對我們起碼的尊重。出租車多收兩塊錢還聽取各方意見呢!他們就沒商量的余地了!”而中影南方新干線的趙軍更是底氣十足,“分賬之事,有待一個有效的協(xié)調機制建立,院線有發(fā)行放映協(xié)會支持開展協(xié)調,而發(fā)行公司卻沒有強硬的資本。影城的投資和院線的建設已經越來越規(guī)范,而制片業(yè)大多數還摸不著市場的脈搏,現在制片方要求提高分成比例,無異于把好肉割去補爛瘡。制片方和發(fā)行方調整和院線的分賬比例得不到實現的本質原因,我覺得很簡單,那就是——和我們的主張相反。”
至于媒體和影評人不止一次提出的參考好萊塢階梯式分賬模式,即放映前期利潤大幅度歸于片方,此后遞減利益屬于院線,明顯未能在中國的院線方這里獲得肯定,趙軍更是反問,為什么要參考好萊塢模式?中國有中國的國情。那么中國電影的國情是什么,院線沒有給出明晰答案,或許張偉平的話能有一點啟示,“你要讓院線覺得,你從我兜里掏2毛錢,但你能讓我掙2塊。”無奈現在的格局看起來更像自說自話,制片方抱怨成本上升,抱怨偷票房行為時有發(fā)生,院線則抱怨影城投入太多,大多數制片方未能提供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那么真正撼動中國電影分賬比調整的下一次在何時?沒有人回答。
下一頁:張偉平:沖在第一線的應該是電影管理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