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網(wǎng)訊(文/云貓貓)當?shù)貢r間2月13日,柏林的第7個競賽日,在當日的主競賽單元,上映了兩部競賽片:波斯尼亞和黑塞戈維亞導演
丹尼斯·塔諾維奇帶來的《渺生一頁》以及美國導演
大衛(wèi)·戈登·格林翻拍自2011年的冰島電影《世界盡頭的養(yǎng)路工》的《雪崩王子》。兩部電影講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風格沉靜、主題類似。算是柏林競賽單元送來的又一個小主題。
在次日,也就是柏林電影節(jié)的第八個競賽日,只有一部競賽片上映,這部電影是來自哈薩克斯坦的
《和諧教程》。
女主角手挽男主走紅毯
《渺生一頁》主創(chuàng)人員亮相發(fā)布會現(xiàn)場
《渺生一頁》:紀錄片式的悲劇
在這部電影的英文標題中,出現(xiàn)了一個叫做Iron Picker的名詞。在漢語中,沒有什么詞與之對應,最貼近的名字是“拾荒者”。在這部電影中,這個Iron Picker是一個居住在塞黑遠郊的羅馬人,他專門拆卸報廢汽車零件并將這種零件和廢鐵出售的男人。影片的導演是前南斯拉夫,現(xiàn)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人丹尼斯·塔諾維奇。他1969年出生在南斯拉夫。后來在大學里主修土木工程和音樂。后來,他則來到了薩拉熱窩電影學院學習電影。可是,他的血液被戰(zhàn)爭打斷了。義無反顧的丹尼斯·塔諾維奇參加了波斯尼亞軍隊,在戰(zhàn)場上帶著攝影機呆了幾年。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來到了布魯塞爾,并繼續(xù)學完了自己的電影。丹尼斯·塔諾維奇的電影大多和戰(zhàn)爭相關(guān),無論是驚人的處女作
《無主之地》,還是那部令人難忘的
《驗傷》都是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在戰(zhàn)爭片之余,他還曾經(jīng)拍攝過一部講述三個女人的愛情故事的《情獄》,也是一部出色的電影。應該說,丹尼斯·塔諾維奇是當代塞黑影壇的一個旗幟性的人物。
《渺生一頁》的故事發(fā)生在塞黑的遠郊,遠離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市區(qū)。這個家庭里的爸爸叫做納義夫,他的工作是把金屬零件從報廢的汽車上拆下來,然后倒賣給廢金屬收購商。家庭里的媽媽是桑娜達是一個家庭主婦,每天就在家里忙碌家務,洗曬燒煮買,并且照顧擾民的兩個女兒。突然有一天,桑娜達覺得自己下腹部疼痛難忍。去醫(yī)院檢查之后,她被告知,自己正在懷孕的一個孩子已經(jīng)胎死腹中了。而目前,如果不利己做手術(shù),她將得敗血病??墒巧D冗_沒有醫(yī)保,如果全部自費做手術(shù)的話,這個家庭又難以承擔。而這家醫(yī)院的院長則因為她沒有錢而拒絕給她任何治療——于是,桑娜達的不幸遭遇,就此開始……
影片的故事來自報紙上的新聞報道,丹尼斯·塔諾維奇用了一種紀錄片的表現(xiàn)手法,把這個關(guān)于貧困和辛苦的故事表達得頗為“觸目驚心”。要說紀錄片式的電影,其實并不罕見,但是在這些年這種手法,或者說偽紀錄片電影總是被用在恐怖片中。把它用在劇情片中,而且是這種真實題材的影片,這些年還是很少見的。應該說,丹尼斯·塔諾維奇用這種方法來說這個故事,是非常適合的。首先,這就是一個來自新聞報道的故事,如果用任何添油加醋的表現(xiàn)手法來講述它,都不免會帶有一種立場性和判斷性;第二紀錄片式的拍攝,能讓人們主動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在擯棄了敘事手法之后,影片的質(zhì)感和真實感自然會不同凡響。這就是一種敘事的策略,這種策略帶來的是一種美學上的傾向或者是某種觀影的審美過程。而且,為了讓影片更加真實,他真的找來了一對夫妻和他們的孩子在影片中扮演中心人物。其他的演員,基本都是扮演自己的,影片中真的出現(xiàn)了醫(yī)生、政府工作人員等等等等。
影片在媒體處得到的評論也還不錯?!逗萌R塢報道者》評論稱:“這種紀錄片式的影片,風格明確、故事完整,看起來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感。而且晃動的攝影機鏡頭提供了最原始、最現(xiàn)場的資料感,令人流連。”《每日銀幕》則評價稱:“影片前后一致,手持攝影帶給無論是普通觀眾還是影評人們一樣的現(xiàn)場感。在這個悲傷的、苦情的故事里,丹尼斯·塔諾維奇一直用一種不露聲色的導演技巧,把這個故事敘述得很完整。”
下一頁:《雪崩王子》:導演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