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干嘛的:不考試不上班專職談戀愛
青春片中一個一直以來令人匪夷所思的謎團在于,主人公們似乎除了談戀愛沒別的正事兒了。給青春期少年們懵懂美好的小情感貼上“早戀”的標簽固然簡單粗暴,然而考試的壓力和長輩的關心似乎從來只是這類電影中的陪襯。
只要兩情相悅,考試總是得過且過、課總是想逃就逃,甚至還有時間花點兒小心思、玩兒點兒“小陰謀”。面對我國每年浩浩蕩蕩的高考大軍,如此自由浪漫的校園生活還真是有點兒“超現實”——倒是在《左耳》中扮演“小耳朵”的陳都靈坦言拍攝期間自己還在擔心學校的考試。
而走向工作崗位的一個個也都是不務正業(yè)的模樣。請問《何以》中的以琛、《左耳》中的張漾、《匆匆那年》中的陳尋,他們是CEO是律師還是會計師對劇情真的有影響嗎?這些人沒事兒就傷春悲秋、“追憶似水年華”,其實也不過三十上下,根本就沒到懷舊的年紀。而幾年不見一眨眼就從“普通青年”晉升為“成功人士”,更是讓人誤會這是“時間會給你答案”。雖說電影時長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走到哪兒都在談戀愛,是不是也太脫離生活了?
販賣狗血雞湯:劇情不夠音樂來湊!
有人吐槽趙薇的《致青春》只是一部消費全民回憶的“校園DV”;也有人吐槽《匆匆那年》的導演張一白不是藝術工作者而是產品經理,雖說全民回憶不是誰都賣得動,產品經理沒有“雞賊”的互聯(lián)網思維也不是誰都當得了,但這樣的評價還是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國產青春片已經陷入了“符號大于劇情”、“噱頭大于故事”的泥沼。
這體現在近年來的青春片雖說劇情難有突破、演員青黃不接,但主題曲卻都很有來頭,光是天后王菲就先后打造了《致青春》和《匆匆那年》兩首大熱主題曲;而趙薇自己也意猶未盡地為今年老搭檔蘇有朋的《左耳》傾情獻聲;《何以》找來張靚穎重炒了《You Are My Sunshine》的冷飯,而《萬物生長》則不僅拉來原著作者馮唐、民謠歌手宋冬野打造插曲《吃你》,更是“朝花夕拾”般地重提《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和《有多少愛可以重來》兩首老歌;更不要說《同桌的你》和《梔子花開》、《愛之初體驗》三部電影完全是源于熱門流行歌曲IP。
這體現了這類影片創(chuàng)作者的狡猾:一方面音樂的情緒一來,觀眾對劇情的需要暫時擱置,且音樂極易帶動影片的節(jié)奏;另一方面,一首短小精悍的插曲或者主題曲完全可以充當字字珠璣的“slogan小鋼炮”——《左耳》和《匆匆那年》把歌詞一句一句地印在不同的海報上,力圖用最短的時間讓人了解電影的情緒和氛圍。但是,這些“雞湯格言”真的說出了什么嗎?當你走出電影院的時候,你記住的是人物?是故事?是感悟?是思考?還是依然僅僅是一首看電影之前就聽過好多遍的主題曲呢?
敢問路在何方:青春片還將霸占大銀幕多久?
盡管罵聲不絕于耳,但此類電影目測還會火上相當一陣子。這不,《致青春》后辛夷塢的另一部小說《原來你還在這里》也被拍成了青春片,還被貼上了“致青春2”的標簽,大搞寄生營銷。而繼續(xù)傍著十幾年來熱門青春文學作品進行IP衍生的做法也會越來越常見。誰叫當下去電影院消費的年輕人當年都是看著這些青春文學長大的呢!
同時,從某種角度上講,此類電影對粉絲們的期待其實研究得頗有心得:明星效應轟炸、場景真實還原、懷舊老歌包裝,把觀眾綁架到電影院的任務也就完成的差不多啦!畢竟回憶、情懷這些關鍵詞太吸引人,正青春的愿意找共鳴,人到中年的愿意去回味,真正較真的只是少數資深影迷。更何況如今正是中國電影市場大舉擴張的時代,多數人對電影的需求其實也是“量大于質”。刺激消費、積累市場是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因此此類影片市場的潛力依舊十分廣闊。
當然,觀眾們也不傻。一旦市場的規(guī)模趨于穩(wěn)定,觀眾們的消費習慣養(yǎng)成,個人的審美取向有了更多的選擇,粗制濫造的作品一樣經不住考驗。相信那時國產青春片的熱潮會慢慢趨于冷卻,觀眾們的選擇也會更加理性。至于最近這一兩年……恐怕我們也只好先忍一忍了。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