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師》
導演: 西維亞·喬邁
地區(qū): 法國
上映日期: 2010年
和著名導演雅克·塔蒂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魔術師》,是一部相對來說非常苦澀的愛情片。整部影片沒有幾句臺詞,愛丁堡的美景和片中清新明快的基調,形成了完美的關照。零工業(yè)、零排放的小城,成為了影片的一個角色。
與西維亞·喬邁之前的《瘋狂約會美麗都》相比,《魔術師》沒有宏大的價值觀和設定,但它卻做到了回歸電影的本源:用畫面和聲音說故事。默片的氣質配合2D手繪的場景,幀幀精美。
娛樂活動越來越多,但是生活卻越來越不幸福。夢想終究有一天會被打破,魔法并不存在,父愛才是人間最為偉大的魔術。但是,生命的本質卻終究是哀傷的。
《小羊肖恩》
導演: 馬克·伯頓 / 理查德·斯塔扎克
制片國家/地區(qū): 英國 / 法國
上映日期: 2015年
除了黏土動畫那種固有的“古拙感”,《小羊肖恩》的藝術魅力還體現在了英國人的那種不冷不熱的距離感和不咸不淡的幽默感上。這并非英國佬要刻意做冷幽默,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吐槽和自嘲的文化。
在小羊們的生活中,一塵不變的打卡上班是唯一確定的。這種羊和人的“關系”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英國在工業(yè)革命之前,工人和工廠主的關系。雖然肖恩有著獨立自主的意識,但它卻始終沒有離開自己的農場,農場主職業(yè)生涯的巔峰,也一樣來自其熟知的農產技能。
小羊和人類之間,并不存在你死我亡的矛盾,但是那種“欲言又止”的英國人的分寸感卻又放大了這種矛盾的力量。到最后,類似于憨豆的“不能說的窘境”,營造了巨大的笑料。
《瑪麗與馬克思》
導演: 亞當·艾略特
地區(qū): 澳大利亞
上映日期: 2009年
脫胎于短片的《瑪麗和馬克思》是這個時代里最為傷感,又最為溫情的動畫。影片的故事靈感來自導演本人的生活經歷,那些與筆友通信的點點滴滴,算是導演自己的回憶。全片平淡而又充滿了情緒。
相較于《查令十字街84號》的刻意和故弄玄虛,在本片的通信過程中,兩個素未謀面的筆友,所產生的是一種“傾訴感”,而不是“愛慕感”。更何況,馬克思對于面部的“識別困難”,在某種程度上是導演“借病諷今”的手段。
雖然,“情感傷害”依舊存在,但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里,通信的故事依然令人感到“小確幸”,這并非是寫信的力量,而是情感的表達。
《我在伊朗長大》
制片國家/地區(qū): 法國 / 美國
上映日期: 2007年
這部充滿了個人化表達、個人成長經驗和獨到影響風格的動畫片是一部“絕無僅有”的佳作。影片通過一個早熟而且敢說敢當的9歲女孩的眼睛揭示了伊朗這個國家的政治更迭和革命過程。雖然深愛著自己的祖國,但是她沒有辦法在自己的祖國生活;雖然對別的國家有敵視情緒,但她依然選擇了遠方。
在歷史的宏大敘事和個人的小我生活中,國家和文化究竟扮演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個人究竟應該怎么樣才能得到身份上的認同,究竟應該如何才能得到心靈的安慰和寧靜?
影片以一種輕松、幽默但是苦澀、妥協(xié)的態(tài)度給出了回答??赡埽@部電影對歷史和伊朗有幾分相似的中國來說,意義會顯得更為非凡一些。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導演: 阿里·福爾曼
地區(qū): 以色列
上映日期: 2008年
你知道動畫片,但是你知道“動畫紀錄片”么?這部《和巴什爾跳華爾茲》就是偉大的動畫紀錄片。影片通過風格化的動畫手法,詳盡地展示了以色列導演阿里·福爾曼對1982年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的記憶。
影片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訪談”,一個是“戰(zhàn)地回憶”。 阿里·福爾曼通過高對比度的色塊和粗狂的線條把真實、回憶、夢境融為了一體,把一個老套且濫俗的題材拍出了新意和令人吃驚的效果。
動畫的自由度和導演的“作者性”在這部動畫中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片中的夢境,依舊是導演展現獨到價值觀和視角的手段。相比同樣是中東題材的《我在伊朗長大》,本片無疑更為激進也更為深刻。
其實,除了上面這些歐洲和亞洲的小眾佳作,我們國內也有不少優(yōu)秀的動畫作品,最早的《大鬧天宮》《九色鹿》《阿凡提的故事》,都是不同于好萊塢和日本等主流動畫的獨特存在。那么這些電影你喜歡哪一部呢?
[1905電影網]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