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這個標簽,其實極具時效性
這些影片貼著奧斯卡“標簽”上映,固然是件好事。這類標簽也都為電影本身的宣傳起到了加分的可能。
但是回顧過去,這些影片曾經(jīng)面臨著上映時間嚴重滯后,以及票房并不理想的尷尬。
我們不用回顧太過久遠,從2012年開始,中國引進片配額增至34部,開始越來越多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最佳表演類獎項的影片被引進。
那些影片或是被買斷當做批片引進,或是通過常規(guī)的引進方式在內地院線上映。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89屆奧斯卡(2016-2017年)之前,除了本身有類似李安這種路人皆知的大導演加持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及視效大片(《地心引力》、《火星救援》)以外。
頒獎季的熱門影片幾乎沒有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上映過。
就如同前文所說,檔期是引進方非常在意的一點。從過去幾年的檔期來看,除了定檔在奧斯卡頒獎季之后的一個月內,大多影片都愛選擇5月、7月、8月這三個月。
但是不得不說,在此之前,第84屆奧斯卡頒獎季是給了中國電影市場最多“勇氣”的一屆。其中,有5部影片在內地上映。
中國影迷的“老朋友”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作品《戰(zhàn)馬》壓在頒獎禮后一天上映,雖然最后提名的6項大獎均未有收獲。但是依靠著老斯本人的金字招牌,也在當時攬下超1.18億的票房成績。
即使是在2012年,1.18億的票房成績也無法進入年度前20。要知道,那一年的票房冠軍是華語片《人再囧途之泰囧》,超12億票房。
而梅姨二度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影片《鐵娘子:堅固柔情》卻被“積壓”了一年多才上映。最后僅獲得560.8萬的票房成績,但是相比起早它4、5個月的《藝術家》、《一次別離》而言,還是稍微強了那么一點。
要知道《藝術家》當年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5項大獎;而《一次別離》更是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同時還拿下了那個年度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的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
這里再劃個知識點:《一次別離》的票房顯然不如大家的預期,這卻是近十年以來,唯一一部被引進并順利上映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來,“奧斯卡”這個標簽其實極具時間概念。
2013年,電影《悲慘世界》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后3天上映,獲得了6305.8萬的票房成績。雖然這數(shù)字看起來并不夠“漂亮”,但已經(jīng)是當時歌舞題材電影的最高票房紀錄了。這一成績,直到去年才被《愛樂之城》給打破。
同樣壓著頒獎典禮之后上映的影片《荒野獵人》,即使被不少業(yè)內人士前期認為悶、節(jié)奏慢、156分鐘時長不利排片等因素下,依舊拿下了超3.7億的高票房。
直到現(xiàn)在,《荒野獵人》仍是奧斯卡頒獎典禮后上映的奧系影片的票房最高紀錄保持者。
當然,有一點我們也不能忽略。這部影片的男主角是中國觀眾日夜牽掛的老朋友——“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當然,時間這個概念也不是片方所能把控的。如同前文所說,北美賣方會因為獲獎之后,在價格方面水漲船高;也會有內地的片方,在檔期方面來回猶豫,最后因為檔期的問題遺憾收官。
而這兩年里,像電影《愛樂之城》,就有中國片方從影片制作初期就開始介入投資,買下整個在華的發(fā)行版權;也有像《三塊廣告牌》、《水形物語》這類影片,北美片方的在華公司直接負責起引進和宣發(fā)事項。
正是如此,內地片方降低了影片買賣溢價的時間成本,在票房的獲利方面盡量取得最大化。
下一頁:奧系影片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