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2年前,黃磊主演的劇版《深夜食堂》一開播就引發(fā)全網群嘲,豆瓣超10萬人評分僅有2.8分。強行植入的“老壇酸菜”,演技尷尬的“泡面三姐妹”,畫風違和的“魚松拌飯”都成為吐槽的焦點。
2年后,梁家輝自導自演的這部電影版《深夜食堂》同樣沒能逃脫“本土化”失敗的魔咒。 雖然有大IP+梁家輝導演處女作的噱頭加持,鄧超、劉濤、彭于晏、楊佑寧、蔣雯麗等組成的全明星陣容出演,觀眾依然不甚買賬。
上映四天,票房剛剛突破2000萬,豆瓣評分也一路跌至5.3分。差評依舊集中在照搬日本元素,本土化不夠,不接中國地氣上。比如,有網友就在評論中寫道:“深夜食堂這個產物就不適合安在咱們國家,心里憋屈的成年人多是去大排檔吃燒烤喝幾瓶啤酒,或是回家點幾份外賣、買點鹵菜...根本難以引起共鳴和入戲。”
“深夜食堂”這一兼具治愈和美食,既走心又走胃的IP為何在“美食大國”中國頻頻難逃“水土不服”的窘境,究竟是哪一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
“居酒屋文化”脫離現實
《深夜食堂》這一IP最初源自安倍夜郎創(chuàng)作,2006年開始連載的治愈系漫畫,2009年被改編成日劇,由松岡錠司等執(zhí)導,小林薰主演,如今已拍攝了五部劇集和兩部電影。 這一系列在中、日、韓人氣頗高,部部口碑爆棚,豆瓣評分最低的也在8分以上,最高甚至達到9.2分。其中,影版《深夜食堂2》還曾于2017年在內地上映,拿下1388萬票房。
“深夜食堂”看似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美食概念,但其背后卻與日本獨特的居酒屋文化緊密相連。 居酒屋最初誕生于“江戶時代”,現代流行的居酒屋文化則要從二戰(zhàn)后算起。隨著經濟的快速騰飛,工作壓力增大,日本上班族養(yǎng)成了下班后與同事朋友喝酒交際,釋放壓力的習慣。居酒屋里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就是日本社會的縮影。
這也給“深夜食堂”的海外改編帶來了文化壁壘。 在中國人的理解中,夜宵文化往往與大排檔、外賣、擼串、小龍蝦和啤酒相連,而不是衣著光鮮地走進精致的日式小店品嘗章魚香腸和鰻魚飯。 夜宵的打開方式也常常是三五好友圍桌小聚,而不是坐在U型的日式板前桌前,與老板或身邊食客傾訴心事。
由于版權方要求等種種原因,中國版的劇集和電影幾乎都照搬了日式“居酒屋”的環(huán)境和互動模式,連老板都是同款的日式打扮,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脫離中國現實的“架空”之感,也成了中國觀眾詬病的焦點。
不僅僅是環(huán)境和人設,中國版電視劇甚至在菜式上都照搬了日本原版,紅香腸、魚松拌飯完全不符合中國的“夜宵國情”,老壇酸菜方便面等廣告植入更讓人尷尬不已,白白浪費了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對比之下,梁家輝版《深夜食堂》在菜品設計的本土化上值得肯定。雖然影片在故事上套用了日版中“酒蒸蛤蜊、親子飯、貓飯”的橋段,卻巧妙地將食物換成了地道的“中式美食”——炒蜆子、糖藕和餛飩,與劇版相比走心不少。
溫暖治愈成了雞湯亂燉
如果說美食的本土化只是“深夜食堂”在中國落地的第一步,那么食物背后的情感內核才是這一系列在觀眾心中站穩(wěn)腳跟的關鍵所在。 在日本影版開篇,有這樣一段獨白:
“人們結束一天的忙碌工作,正趕著回家之際,我的一天才剛剛開始。菜單只有這些,隨客人心意下單,只要能煮得到的都會做,這是我的經營理念。營業(yè)時間是午夜十二時至凌晨七時,大家都叫這里做深夜食堂。你問有沒有客人,其實還是挺多的。”
這就是“深夜食堂”不同于一般餐廳的運作模式。日劇里深夜食堂里的餐食大多是再簡單不過的家常便飯,而每碗飯、每道菜背后的人和情感才是故事的靈魂。
比如那碗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黃油拌飯,承載的是敢于反抗家庭,自由戀愛的精神。一盤酒蒸蛤蜊背后則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的深情。
日劇里的“深夜食堂”既是小社會也是大家庭。黑道大哥、脫衣舞女郎、過氣明星、上班族、警察輪番登場,互相分享著酸甜苦辣的人生況味。 在這些人的故事里,有生活的殘酷,底層的掙扎,卻沒有過度的雞湯和煽情。無論老板還是導演都在用一種平淡且克制的態(tài)度處理著這些生活中的“小確喪”,并在不經意間給人治愈和希望。
這正是原版最動人的地方,我們在異國的故事中同樣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雖然平淡卻足夠真實,那些充滿哲思的臺詞更讓人回味悠長。
對比之下,梁家輝的電影版在情感處理上只學到了皮毛。電影中的故事有三個來自日本原版,——拳擊手與單親媽媽因餐廳結緣、一盤海鮮救了母子二人的性命,年輕女歌手成名后卻被查出絕癥。 電影不僅幾乎全盤照搬了日劇中的設定,還將其處理得更為理想化、套路化。故事發(fā)展毫無驚喜,臺詞空洞配樂來湊,觀眾自然很難在這些懸浮的劇情中找到共鳴。
新加入的兩個故事也同樣十分流于表面。鄭欣宜飾演的胖妹事業(yè)成功卻因為身材而自卑,在經歷了感情波折后找回了自我;魏晨和張藝上飾演一對在上海打拼的小情侶,因為理想和現實的沖突爆發(fā)情感危機。 通過這兩個橋段,導演似乎想觸及“減肥”“網紅”“北漂”等社會話題,但講故事的手法實在平平無奇,勵志雞湯也都是老生常談。
其實,《深夜食堂》原版散文式的敘事風格,更適合劇集模式的改編。在短短的100分鐘內承載過多的人物和故事難免會變成段子拼貼,走馬觀花。比如鄧超和焦俊艷的段落就幾乎變成了配合催淚歌曲的MV,只能依靠音樂強行煽情。
如何拍出中國的“深夜食堂”
面對觀眾的種種質疑,《深夜食堂》中國版劇集導演蔡岳勛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日本版權方在改編過程中提出了很多細節(jié)要求,包括老板臉上的疤痕位置不能變等等,“日方會要求不管是改編漫畫的,或者是原創(chuàng)的劇本,必須要交給他們審核,這是非常嚴苛的。” 誠然,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化”的改編空間,但《深夜食堂》中國版劇集和電影的失敗最終還要歸因在創(chuàng)作者的態(tài)度上。
從某種意義上講,《深夜食堂》的影版和劇版改編都是“IP熱潮”的產物,也都按照知名進口IP+全明星陣容模式打造,片面強調IP和明星流量的作用,卻忽略了對劇作本身的打磨和耕耘。浮夸的演技,段子式的雞湯,滿屏的廣告植入都在挑戰(zhàn)著觀眾的底線。
除了《深夜食堂》,當時如法炮制的一批日本IP翻拍影視作品如《解憂雜貨店》《問題餐廳》《求婚大作戰(zhàn)》等也大多難逃尷尬命運。
《解憂雜貨店》票房不足3000萬,評分也僅有5.0分。隨著觀眾審美的不斷提升,不經加工的“雞湯”即使是進口的,也照樣糊弄不了“嘴刁”的觀眾。
去年,一部展現全國各地燒烤文化的紀錄片《人生一串》爆紅網絡,雖然沒有明星、沒有IP、沒有大投資,卻真真實實地拍出了國人的燒烤情結和夜宵文化。豆瓣評分高達9.0,不少網友直呼:“這才是中國的深夜食堂。”
無論是《人生一串》的成功還是《深夜食堂》的水土不服,都在用事實證明:在IP逐漸退潮,觀眾和產業(yè)日趨理性的當下,把穩(wěn)現實的脈搏,才能拍出真正有煙火氣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