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 1949--2019,新中國走過70年崢嶸歲月,老一輩電影工作者為電影事業(yè)揮灑青春與熱血,鑄就了新中國電影的輝煌。為記錄、定格我國電影藝術家珍貴影像,向與新中國同齡的老一輩電影人致敬,CCTV-6電影頻道從9月1日起,每日20:10播出70集電影系列人物專題節(jié)目《封面——我的電影故事》。
節(jié)目拍攝采訪了70位七十歲以上電影藝術家,一段段口述“我的電影故事”串起新中國銀幕往事。今天為我們分享的是著名表演藝術家許還山。
許還山,著名表演藝術家。1979年,42歲的他主演了人生第一部電影《櫻》,1980年起任西安電影制片廠演員,并在1984年主演了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寒夜》,出演主人公“汪文宣”。(以下為許還山口述,由筆者整理)
1979年,我接到老同學林洪桐的訊息。他說你速來北京,有一部片子要請你來演。聽完我就去了。這時候過來一個人,手里拿著一個油印的冊子,說“許還山你好,我是你的師弟。我叫詹相持,是導演系的,想拍一部叫《櫻》的電影,請你看看這個劇本”,說完他就走了。
過了大概四十分鐘,詹相持回來了,問我說,“你喜歡這個本子嗎?”我就坦白地跟他說,還沒有認真看呢。你希望我怎么幫忙啊?他說,“我想請你演里面的男主角。剛剛看到了你和老同學以及老師見面的場景,那就是我要的場景,太真實了。這部戲的男主角就定你了”。于是,我就答應演了。
影片上映后,沒想到反響會這么大,幾乎都是表揚和稱贊。后來我想想,其實從表演上,這部片子也算不上是一部精品,只能說在特殊歷史階段突然出現了這么一部電影,在中國的觀眾面前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寒夜》這個戲也來得很突然。我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這個電話是汪洋(時任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親自打的,他說許還山同志,明年我希望你們能夠好好給我們北影拍兩部戲。一個是《寒夜》,另一個就是《雙雄會》。
《寒夜》這個項目當時有爭論。那時候,北影有個著名老演員,他說許還山是個好演員,但他演這個角色似乎不太合適。為什么呢?老演員說,他那么人高馬大,怎么能演一個文弱的肺病纏身、瀕臨死亡的知識分子呢?
在一片反對聲中,我還是頂著風出演了。當然了,我給自己設置了很多門檻。一個是減肥,走路從來不穿皮鞋,都是舊布鞋,走起路來一點聲兒都沒有。而且永遠都是靠邊兒走,保持著一種卑微謙讓的態(tài)度,頭也不抬。
有時候我還會輕輕咳嗽,找那種病態(tài)的感覺,那種小人物、小知識分子被壓迫的感覺。一部戲的創(chuàng)作對一個人來說確實是一種歷練,不僅僅是找到一種浮夸的東西,更是找到他內心的依據。拍《寒夜》時,我們去華東醫(yī)院拜訪巴金。當時,他坐在病榻上,說我小說寫完了,至于你們怎么拍,反正我不懂電影,就聽從導演和編劇的就行。我希望,也相信你們可以把這個片子搞好。
所以,我們對這部電影真的是不敢有絲毫的怠慢。拍電影時穿著毛背心,有時候還要圍著大圍脖,熱到背上都長滿了痱子,非常艱苦,但沒有人抱怨,總算是把這部戲成功完成了。
我們現在的票房應該說是節(jié)節(jié)上升,中國現在不缺好編劇,也不缺好演員,更不缺乏資金。那么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新面貌中,這種文化自信該如何在電影上體現呢?
我覺得我們領導部門、文化部門,應該要好好地把關,寧缺毋濫,這是我的觀點。我們應該要多出品一些能夠經得起群眾專家考驗的,符合中國夢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