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53。
這是掛在熱搜整整一天的數(shù)字,抗美援朝烈士人數(shù)。
如果。
把數(shù)字,轉(zhuǎn)換成影像呢?
不用如果了。
國產(chǎn)電影又一次史詩級挑戰(zhàn)。
兩天后上交答卷。
《金剛川》
打光所有子彈
金剛川?
相信大多數(shù)人和Sir一樣,對這幾個字感到陌生。
我們不妨先看它的英文譯名:
The Sacrifice.
“犧牲”。
簡單明了——
電影要把鏡頭對準戰(zhàn)爭中最宏大而熱血的命題。
這跟時代有關。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
《金剛川》不是第一部瞄準這段歷史的電影。
Sir印象中,國內(nèi)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影片。
1956年的《上甘嶺》。
電影塑造的志愿軍戰(zhàn)士形象,影史留名。
由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主題曲《我的祖國》,更是深受觀眾喜愛,傳唱至今。
但礙于當時技術條件,電影對“犧牲”的描寫,相對含蓄。
切點小,卻不失真摯。
有一幕讓Sir驚嘆于當時電影工作者的耐心。
一個蘋果。
戰(zhàn)爭物資極度匱乏,許多志愿軍犧牲在運送物資的路上。
當時軍隊中有一項政策:
誰能往坑道運進一個蘋果,算二等功。
可蘋果真運上來了呢?
頂多拿起來,湊在鼻子邊聞一聞。
你傳給他,他又傳給你……
誰也舍不得吃。
最后一個蘋果,在八個人手里轉(zhuǎn)了三圈,才吃完。
一點沒夸張。
據(jù)志愿軍老兵回憶,餓肚子是常態(tài),實在渴急了,就抓一把雪吞下。
當時物資缺乏到,連尿,都珍貴得很。
“有時嘴干得動不了
用那個尿 濕一濕”
只有這些嗎?
當然不止。
《金剛川》就為填補這塊中國銀幕的“空白”。
野心,在于極高的商業(yè)配置。
導演:
管虎、郭帆、路陽,國片硬核天團。
主演:
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
國產(chǎn)戰(zhàn)爭片“頂流”。
還有畫面上的雕琢。
大場面,輔以精細特效。
為了還原當時的艱難環(huán)境。
從預告中我們看到,影片模擬反轉(zhuǎn)膠片色彩,營造出一種粗糲的紀實感。
采用爆破物理特效和數(shù)字后期特效配合。
力求考究呈現(xiàn)軍備交鋒的彈道軌跡。
等等。
問題來了?
網(wǎng)友質(zhì)疑,這場面不對勁?。?/span>
志愿軍不是小米加步槍么
哪來的防空炮?
沒有不對勁。
選材,是《金剛川》野心的重中之重。
也是“金剛川”三個字的由來:
金城戰(zhàn)役,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終極一役。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最后階段,志愿軍戰(zhàn)士誓死捍衛(wèi)交通要塞,全力渡過金剛橋的故事。
從技術上說。
這是一場投入人數(shù)巨大,場面恢弘,軍事調(diào)配極其復雜的戰(zhàn)役。
此役特意調(diào)配了上甘嶺的24軍壓制金化至金城間的公路,還整合各部的榴彈炮、火箭炮、高射炮等裝備配給20兵團。
簡單來說,拼了。
以把“所有子彈打光”的氣勢。
之于電影,目的很明確了——
它要將“抗美援朝”的沉重歷史,通過當下國產(chǎn)電影藝術、技術極致,做成燃起所有國人熱血的商業(yè)爆款。
能做到嗎?
Sir先不著急定論。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沒一個怕死的
與野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剛川》的制作周期。
連拍攝帶制作——
Sir聽到消息說后期特效目前還在趕工。
時間緊任務重。
一切都在精益求精的條件下,爭分奪秒。
演員提前半個月接受訓練。
張譯、吳京,進入軍隊學習高射炮操作;李九霄、魏晨,練槍并練習攀爬施工塔吊……
這一波“中國速度”,能否經(jīng)得起觀眾考驗?
最重要,得看故事怎么講。
金剛川,可以說背負著這次戰(zhàn)爭所有的壓力。
當時,朝鮮停戰(zhàn)協(xié)議即將簽訂,南朝鮮李承晚政府卻強制扣押朝鮮俘虜2.7萬人。
為了徹底結(jié)束戰(zhàn)爭,我方下令,武力打擊南朝鮮。
不得不提一個人的名字——
張振智。
戰(zhàn)役打響后,軍用物資等待被運往前線。
但,當時的必經(jīng)之地金剛川,河面上的橋被美軍炸毀。
志愿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張振智,受命修橋工事。
只是修橋?
他真正面臨的任務:
在物資接近于零的情況下,用7天7夜,原地架起一座人和車都能通過的載重橋。
沒完。
敵人也不是吃素的。
為炸橋,投彈上千枚,卻始終未能切斷這一生命之橋。
張振智率工兵連,七修金剛橋。
這段歷史,電影如何講述?
從目前的兩支預告里,Sir捕捉到幾個關鍵詞:
第一個——
十七八歲。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
俺們這些人
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
叢林行軍。
地空交戰(zhàn)。
戰(zhàn)爭向每個戰(zhàn)士張開血盆大口,不分軍銜等級。
一次無暇自顧的死戰(zhàn)接力。
高炮排長張飛(張譯 飾)下令點火開炮,高炮班長關磊(吳京 飾)吹口哨傳遞消息。
步兵連長高福來(鄧超 飾)在地面遇襲,步兵班長劉浩(李九霄 飾)裝彈上膛。
不止工兵。
炮兵、步兵觀察員,都被激發(fā)出了血性。
Sir說一個細節(jié)。
軍隊隱蔽,戰(zhàn)場一片沉默死寂。
排長張飛通紅的眼睛,死死盯著敵人戰(zhàn)機。
目標飛進打擊距離瞬間。
排長大口吸氣,嘶吼一聲:“點——火——”。
開口那個字,愣是喊破音了。
音量卻響徹整片原野。
到底是怎樣一場戰(zhàn)役,讓所有人如深陷斗獸場,戰(zhàn)至聲嘶力竭?
這便要提到第二個關鍵詞——
過橋。
唯一想的事
就是通過那座橋
圍繞一座橋,展開一場生死之戰(zhàn)。
當時金剛橋有一奇景,一邊是志愿軍冒死修橋,一邊是美軍對橋面瘋狂轟炸。
修了,炸。
炸了,再修。
奇就奇在,每當美軍來執(zhí)行新一輪轟炸任務,都會發(fā)現(xiàn)——
剛毀掉的橋,又被修好了???
沒錯。
這死循環(huán)。
就是當時生的唯一出路。
不要以為美軍只是隨便炸炸。
金城戰(zhàn)役已經(jīng)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次戰(zhàn)役,這一時期,美軍已經(jīng)徹底領教了志愿軍的戰(zhàn)術和意志力。
對方絲毫沒輕敵。
我們看到美軍出動先進的戰(zhàn)機群,在空中呼嘯而過,全力轟炸。
△ 當時的美軍戰(zhàn)機
戰(zhàn)場上的尊重便意味著:
盡全力去打,以生命做賭注。
有多慘烈?
第三個關鍵詞——
焦糊味。
短短1分多鐘的預告,戰(zhàn)爭帶來的緊迫感和窒息感,撲面而來。
開場。
一個空鏡?
平平無奇一片草嘛。
可哨響過后,油綠的“草”瞬間動起來。
里面全藏著人呢。
據(jù)許多抗美援朝老兵回憶,許多戰(zhàn)役他們都是白天隱蔽,夜晚行軍。
就因當時敵我裝備懸殊,白天怕暴露。
隱蔽,是保存有生力量。
也從側(cè)面印證:
這場仗,難打。
再看正面的。
這邊炮手剛瞄準敵機。
嘭。
人,便被炸成一團血霧。
(場面血腥,Sir就不放圖了)
這邊橋剛被炸斷。
志愿軍救起戰(zhàn)友的空當,新一輪炮彈又直插地面。
密不透風的攻擊,懸殊的雙方武裝……
這仗要怎么打?
僅有的意志,就在那句臺詞:
“俺們這些人,真的沒一個怕死的。”
這句話只是在說英雄的勇敢嗎?
不是的。
注意那個詞,“真的”。
像是在為同伴辯解。
這便是小人物與“大英雄”的差異。
《金剛川》不想僅僅塑造出一個個慘烈赴死的“大英雄”。
它更想還原出那些被炮火掩埋進歷史,卻真實有血肉的“人”。
哪有天生不怕死
一個有意思的設定。
《金剛川》的鐵三角組合,分別叫:
張飛、關磊、劉浩。
張、關、劉。
“桃園結(jié)義”?
不是Sir過度解讀。
從影片目前公布為數(shù)不多的信息中,Sir還真挖到一點“料”——
蜀國三兄弟,張飛什么形象?
莽撞、不修邊幅。
可據(jù)本片編劇葛瑞透露,《金剛川》里的張飛則 “比較吝嗇、摳門”。
劉備呢?
其人仁德,是能服眾的大哥。
可你看劉浩,無論從年齡上還是資歷上,顯然都夠不上大哥的地位。
從編劇口中得知,可能是劇本有意而為:
葛瑞:故事中他們的名字,或者它們代表的表層意思,肯定和影片真正呈現(xiàn)出來的(形象)有一些反差。
為什么Sir想解讀他們的關系?
戰(zhàn)友的交叉感染,就是戰(zhàn)爭中人性的側(cè)面描寫。
這是張譯繼《攀登者》后,與吳京的第二次合作。
他解讀兩人的角色關系,這次不像看起來那么簡單:
“這次我們的角色不是簡單的上下級或師承關系,而是亦師亦友亦兄弟,所以在人物關系的詮釋上有很多新鮮感。”
看預告,夜色中,張飛調(diào)整炮位,關磊放哨,劉浩則向著空中開槍。
仔細看,他們所處環(huán)境分別為,隱蔽的叢林中,廣闊的田野里,以及河中橋面上。
顯然,他們屬于不同兵種,也身處不同戰(zhàn)位。
可肩負的使命是相同的。
戰(zhàn)友間“傳幫帶”的情誼是相同的。
中國志愿軍的風貌風骨是相同的。
中國軍人的“不怕死”,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被稱“東方精神”。
這被當時的美軍視為謎一樣的存在。
他們不理解。
不理解這種枉顧性命的打法,以及鐵一般的紀律。
也不理解包括寧可凍死也不撤退的“冰雕連”;
在潛伏點上為避免暴露,被火海吞噬卻巋然不動的邱少云。
△ 抗美援朝烈士邱少云生前唯一肖像照
記錄抗美援朝事跡紀錄片《鐵在燒》中,據(jù)美國朝鮮戰(zhàn)爭老兵比爾·尼莫回憶。
美國士兵當時也被要求,像中國志愿軍那樣“不怕死”。
他們做不到,因為有家要回:
“我們認為我們只會在那待一年
然后我們就能回家”
而志愿軍身后是祖國,他們無路可退。
哪有什么天生的“不怕死”。
中國士兵,也有家。
可他們眼前,看到的是“更大的家”。
生生辟出一座橋,一條后來者的生路。
為的是更多人能回家。
即便抵抗本能,也赴湯蹈火。
這,才最令人膽寒,更值得被尊敬。
正如管虎導演眼中的“犧牲”:
“其實我們的主題是犧牲,中國人之所以能在板門店談判,憑的不是武器裝備,憑的是勇氣和犧牲。所以在這個角度上,我希望能把抗美援朝精神之本給到觀眾?!?/span>
在每個志愿軍心中,懷有一個共同的信念。
即——
他們擋在前面多幾分奮勇,身后的國土就少受幾分風霜。
當年志愿軍第63軍188師的指導員賈文岐曾講述過一段故事。
他說,部隊路過平壤時,他看到一個老太太,在拿著錘子敲道軌,那是預警敵人的飛機要來襲擊了。
目睹此情此景,他流淚了,發(fā)誓絕不讓這一幕重演。
“我們的母親再不能遇到這種狀況
我們的同胞不能再去冒著寒風
敲這個警鐘說 日本 鬼子來了
或是誰來了 來欺負我們來了
這種狀況不能在我們國家出現(xiàn)了”
我們從不缺偉大的將軍。
但還有多少無名英雄,就此埋骨他鄉(xiāng),被遺忘,被冷落。
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在專機的護送下,回歸國土。
不問萬古流芳,但求此心敢勇。
兩天后,Sir在影院等你。
致已成歷史的197653。
為當下的我們。
勿忘,是最好的紀念。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編輯助理:布拉德特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