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圓我的愿,心事千年,只等你遇見......多部愛情新片齊齊搶灘的“520”過去一周??蘅摁[鬧聲中,幾乎沒人預想得到,其中口碑領跑者竟是一部戲曲片。
長久以來,戲曲電影都“隱形”于大眾視野之外——其起源成為歷史書上的知識點,其現(xiàn)狀只呈現(xiàn)在金雞獎提名名單中。除記憶中的紅色樣板戲外,一般觀眾對戲曲片的認知,同觀看它們的渠道一樣少之甚少,更不要說在電影院里購票觀看了。
上映一周有余,縱然票房僅有不到五百萬,《白蛇傳·情》扎實上升的排片比與場次數,仍在高口碑的發(fā)酵下,為類型提振出極大信心。豆瓣評分穩(wěn)步居于8.1高位,這一段穿越千年的“情”,更為《白蛇傳》故事拓展出全新的討論維度。
一波五折,墨色傳情 從舞臺到影像:唱段·影像·視覺
同一般戲曲片僅摘取“折子戲”的成片思路不同,《白蛇傳·情》延續(xù)了其粵劇舞臺版的全本結構。
在序曲與尾聲之間,還原傳說原貌的五“折”緊密鋪展,令“斷橋定情”“端午顯形”“昆侖盜草”“水漫金山”等名場面成為各折唱段的主體。
作為廣東粵劇院的新派保留劇目,舞臺版《白蛇傳·情》就已做出結構變革。相較傳統(tǒng)粵劇《白蛇傳》,《情》之體量更為輕巧,在保證唱腔精彩度的前提要求下,提挈亮點拉升敘事效率。
由舞臺移至銀幕,時空變換更為自由的聲光形式,又為精編后的唱段留出更大升華空間。
第一折二人一見鐘情的抒情唱段中,彼此視點的從容轉換,均靠令人目不暇接的場景蒙太奇完成。從雨中飛紅到月下輕舞,頗為順滑的鏡頭轉接,將曾小敏、文汝清所飾的白素貞及許仙間的綿綿唱辭裝點得入情入心。
月光下將二人情感推向高潮的旋轉,令筆者的一位朋友想到了好萊塢歌舞片《愛樂之城》。刨除影迷心態(tài),這樣的聯(lián)想,同影片視效技術及視覺審美上的突破不無關聯(lián)。
在做客《今日影評》節(jié)目時,《白蛇傳·情》導演張險峰表示,為貼合當下銀幕放映技術及年輕觀眾口味,劇組在采取4K高清拍攝之外,更聘請來自大洋洲的視效團隊進行冒險式的視覺包裝。
依成片結果觀察,這樣的“冒險”是成功且值得的。第四折水漫金山一場,水墨氤氳間黑云壓城的緊迫,與以西洋音樂元素取代梆子鼓點的革新配樂相得益彰,將白素貞救夫之切由視覺險境推及心理掙扎。
傳統(tǒng)戲曲片“要么大全景、要么大特寫”的鏡頭取向,也以靈活多變的調度及富于設計感的構圖,在《白蛇傳·情》水墨丹青的世界中實現(xiàn)美學躍遷。盡管大銀幕的放大顯現(xiàn)出一定的棚拍摳像質感,但通片水墨煙霞的渲染,仍足以用山水詩畫余韻彌補這一缺憾。
從舞臺之虛走向銀幕之實,粵劇演員們所做的改變不止妝容的淡化,還有唱腔上的相應調整。
![]() |
《白蛇傳·情》四位主演(按從右至左順序)曾小敏、文汝清、朱紅星、王燕飛 |
伴著青年作曲家陳揮之極具感染力的新派曲式,由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領銜的名角陣容,在演唱及口白上更重生活氣息與情感濃度。多個唱段不遜排行榜作品,具備流行價值。
片中最驚艷一幕,當屬飲下雄黃酒后不適的白素貞,以鏡中自照出面部鱗片的驚悚畫面,傳遞出即將現(xiàn)真身的慌亂。那一刻,可視化的銀幕手段,真正令戲曲舞臺融入時代光影。
戲曲光影,千年一夢 從哺育到新生:身段·俠影·戲夢
從童年回憶《新白娘子傳奇》,到銀幕經典《青蛇》,再到近年國漫力作《白蛇:緣起》,??闯P碌摹栋咨邆鳌饭适驴偰苋菁{多元的影像改編創(chuàng)意。而色彩各異的表達,也總在戲曲中汲取養(yǎng)分。
除了白娘子最經典的素衣冠飾,最為典型的,莫過于《青蛇》中王祖賢與張曼玉模擬蛇行搖曳的步姿。某種程度上,這既是對自然的模仿,也是對戲曲身段的參考。
![]() |
《青蛇》,1993 |
作為戲曲至關重要的一層,身段之于舞臺表意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歷經數百年的舞臺實踐,師法自然的模仿也早已深入身段演繹精髓。
如若仔細觀察《白蛇傳·情》中白青二蛇的身姿,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行走抑或打斗,只要脫離靜態(tài),她們的動作都遵循著流線軌跡的自覺,且在戲曲框架內絲毫不顯違和。
而論及身段的極致呈現(xiàn)——“唱念做打”四功中的“打”,《白蛇傳·情》所呈現(xiàn)的虛實之度則更令人著迷。
對于舞臺上點到即止的“花拳繡腿”,電影創(chuàng)作者在特效包裝之余,更以考驗演員“武功”的回合提速強化戰(zhàn)斗節(jié)奏,大大提升影像的連續(xù)性及可觀賞性。
當下作為一種類型為世界熟知的武俠片,其起步時所參考的也正是戲曲中的打斗身姿。
堪稱為“文人武俠”電影開宗立派的大導演胡金銓,本身就是最地道的京戲迷。其在《俠女》《龍門客?!?/a>等經典影片中師法戲臺、注重意境的武俠場面,也極大程度影響了《臥虎藏龍》《刺客聶隱娘》等后世經典。
縱然有著視效及各項創(chuàng)新手段,《白蛇傳·情》真正引人入勝的內核,仍是傳奇故事打磨千年的文本,與粵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藝術格調。哺育了武俠類型的戲曲,本身也是中國電影誕生的起點。
早已看不到《定軍山》影像的我們,還能在李翰祥的黃梅戲電影中,看到電影創(chuàng)作者令戲曲走入百姓家的努力。永鎮(zhèn)雷峰塔一幕同《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一刻穿越時代的輝映,也是《白蛇傳·情》用電影手段反哺戲曲的大愛。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