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表姐
讓人百刷不厭的國產(chǎn)劇有哪些?
每每看到這類問題,評論區(qū)的回答一定有《后宮·甄嬛傳》。
十年前,《甄嬛傳》在各大衛(wèi)視輪番播出,收視爆棚,一度火到歐美日韓前來購買版權(quán)。
承《甄嬛傳》引領(lǐng)的“宮斗風(fēng)”,這十年來國內(nèi)的宮斗劇出過不少,但真正經(jīng)久不衰的只有《甄嬛傳》。
這十年來,上至中老年阿姨下至年輕中學(xué)生,三不五時就要打開這部劇“過過情關(guān)”,以至于《甄嬛傳》成為了一門學(xué)問,誕生出了無數(shù)“甄學(xué)家”。
如果說《金枝欲孽》是宮斗劇開山鼻祖,那么《甄嬛傳》肯定是宮斗劇的另一個高峰。
01
所謂“宮斗”,有形的是紫禁城那四四方方的一片天。皇家宮苑,天子近旁,能進到宮里來是多少人眼中的好福氣。
當(dāng)秀女們排著隊扭著腰肢走進皇宮等著皇上挑選時,像甄嬛那樣希望被撂牌子的還在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都盼望著一朝得選,光耀門楣。
《紅樓夢》中元春說,這是不得見人的去處,但能像她那樣有機會省親的已經(jīng)是少數(shù)。
大多數(shù)人自打入宮就再沒回家的機會,《甄嬛傳》中也就只有華妃、甄嬛這樣得寵的嬪妃才能和家人見見面。
秀女被賜花,成為宮中嬪妃,往后的歲月里,她們便只能圍繞著一個男人打轉(zhuǎn)。
有形的紫禁城宮墻,囚禁著她們的身體。
無形的封建牢籠,幽禁著她們的靈魂。
坐在皇位上的那個男人,左右著她們的生活。
她們的衣食住行仰仗于他,她們的愛恨榮辱取決于他,就連她們乃至她們?nèi)宓男悦急荒媚笤谒种小?/p>
而她們所處的時代所接受的思想都讓她們把這當(dāng)做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氖隆?/p>
身在局中,誰都難以置身事外。
名望、尊嚴、物質(zhì)、情感、權(quán)力……心系這其中的任何一種都注定了她們被困其中,永難解脫。
每一個妃嬪身上承載的都是母家的榮辱,她們的位份升遷關(guān)系到的是全族的興旺。
就連祺貴人這樣無腦輕狂的“二貨”,被亂棍打死時也會為了保住母家而閉緊嘴巴,不供出指使者。
皇后殘害子嗣,太后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僅僅是因為皇后出身烏拉那拉氏,代表著太后母家的榮耀。
華妃身世顯赫,性格驕縱,懟天懟地,但對皇上的愛讓她盲了心智,臨到了才知道害自己終生的就是自己的枕邊人。
安陵容出身卑微,拼盡全力往上爬,她為的是不被人言語輕賤,不被人忽視在角落,不被人在大冬天克扣份例,連取暖的碳都沒有。
人在世上,都有欲望。
在封建帝制的傾軋下,不管多本能的欲望都會將人困在牢籠,就連只想明哲保身,安穩(wěn)度日的敬妃,在宮中也只能數(shù)著磚頭度過漫漫長夜。
宮中的女人多,宮中的夜漫長,縱使光鮮亮麗,揚眉吐氣,在別人看來是數(shù)不盡的風(fēng)光和恩寵,但畫地為牢,內(nèi)心的苦楚也只有自己知道。
若要提名《甄嬛傳》中最受人喜愛的角色,除了主角甄嬛,名列前茅的一定還有沈眉莊。
這兩個角色的共同點在于——
她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跳出了那座牢籠。
就像是一場游戲——
甄嬛是“老娘要贏”,眉莊則是“老娘不玩了”。
甄嬛的方式是在規(guī)則中一步步往上爬,讓自己成為權(quán)力本身。
眉莊則是完全超然于規(guī)則之外,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fēng)中。
唯有無視才是最高級的蔑視,這群被封建枷鎖所脅迫的女人,只有沈眉莊短暫的獲得過心靈上的自由。
02
宮斗劇——
“宮”是舞臺,“斗”是精髓。
《甄嬛傳》開篇,康熙去世,雍正繼位?!墩鐙謧鳌方Y(jié)尾,雍正去世,乾隆繼位。
每一次皇位的更迭,都離不開后宮的推波助瀾。
劇中,雍正作為權(quán)力巔峰,他能登頂離不開隆科多和年羹堯兩位大臣。而這兩位大臣背后,又分別有著太后和華妃兩個女人。
太后和隆科多有私情,雍正為了隆科多的助力隱忍不發(fā),等到自己地位穩(wěn)固了才想著解決掉隆科多,而他除掉這位大臣的方法竟然是用后宮的方式,讓自己母親送去一壺毒酒。
雍正忌憚年羹堯,隨之采取的措施就是賜予華妃歡宜香,他既要利用華妃和皇后抗衡,實現(xiàn)后宮的權(quán)力平衡,又不愿華妃有子嗣,以免影響到自己的權(quán)力。
后宮前朝不可分割,后宮女人們的家世影響著她們在后宮的生活,而她們在后宮的權(quán)力之爭又折射著前朝男人們的暗流涌動。
無論是后宮還是前朝的權(quán)力流動,血脈都是重中之重。
之所以能開始《甄嬛傳》這個故事,全是因為雍正子嗣稀少,為了繁衍子嗣,太后這才勸他選秀,廣納后宮。
作為封建王朝政權(quán)運轉(zhuǎn)的紐帶,子嗣是后宮斗爭的最大主題。
華妃和端妃是將門之女,雍正忌憚其母家權(quán)勢,于是一箭雙雕,讓這二人再無懷下自己孩子的可能。
皇后牢牢的坐在“打胎”隊長的頭一把交椅上,看不得宮中有人生下孩子,根本原因還在于她自己沒有親生孩子,擔(dān)心后位不穩(wěn)。
甄嬛能成為宮斗的最終勝利者,最應(yīng)該感謝的應(yīng)該是她的肚子,讓她在每一次山窮水盡時又依靠孩子成功翻盤。
在這里,女人的最大價值就是生孩子。
懷了孩子時,花團錦簇,成為后宮的寵兒。
沒了孩子時,人情冷落,恩寵消失。
“孩子”就是后宮恩寵的風(fēng)向標,有人為懷上孩子費盡心機,也有人為打掉別人的孩子不擇手段。
因為劇中懷孕流產(chǎn)的劇情頻繁出現(xiàn),以至于觀眾也知道了麝香是打胎的利器,夾竹桃的花粉能讓人流產(chǎn)。而當(dāng)一個人突然想喝酸梅湯的時候,那就是她在暗示自己有孕了。
值得注意的是,溫宜公主的木薯粉事件時,甄嬛和安陵容還曾在一起感慨后宮女人把孩子當(dāng)做爭榮寵的工具,可是到了最后,她們都曾利用孩子來扳倒過對手。
諷刺的是,這么一整出大戲皆因雍正要繁衍子嗣而起,但76集演完,雍正也就只是多了一個親生的朧月而已。
但他本身也沒什么值得同情的。
畢竟就連他自己也曾把孩子當(dāng)做斗爭的工具,斷了自己和華妃孕育孩子的可能。
03
《甄嬛傳》開播的時候,導(dǎo)演鄭曉龍曾說:
我想拍一部具有批判性的古裝劇。
雖然市面上不乏《甄嬛傳》美化清宮的聲音,但我認為,《甄嬛傳》對封建王朝的批判性確實是存在的。
它把每一個個體在后宮囚牢中的掙扎,把每一個個體在后宮斗爭中的改變呈現(xiàn)的深刻又生動。
在這里,每一個人都自帶悲劇色彩。
上至皇上太后下至宮女太監(jiān),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你都能感受到他們身在后宮的波瀾之中,身不由己。
他們既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同時又在自覺不自覺地加害著別人。
只要封建王朝還在延續(xù),宮斗就永無止休,萬艷同悲的故事就會持續(xù)上演。
在現(xiàn)實批判,具有悲劇色彩的同時,《甄嬛傳》同時有著爽劇的屬性。
試想,一個17歲的少女步入后宮,從純情懵懂到狠辣強干,從一言一行都謹小慎微,衣食住行都仰人鼻息的貴人一步步成為左右他人命運,說一不二的太后。
皇后害她流過產(chǎn),她就設(shè)計扳倒皇后?;噬献屗词鶒?,她就下狠手弒君……所有與她為敵的人都被她一一除掉。
為了報仇也為了自保,她完成了對封建王權(quán)的一記反殺,最后成為了權(quán)力本身。
人在逆境中不死心的抗爭,這永遠是大家愛看的劇情。
但也正因此。
甘露寺的劇情總會被人跳過。耽于情愛,喪失斗志,那太不“甄嬛”了,甄嬛就應(yīng)該是熹妃回宮,卯足了勁兒要跟人大干一場的派頭。
只不過,從避世無爭的小白兔到攪弄風(fēng)云的大boss,這一路上,甄嬛失去的太多了。
失去純真和善良,失去愛人和姐妹,失去未出生的孩子,失去對人性的信任……
在后宮這十年,她活了別人的一輩子,最后一句“槿汐,我累了”,道出的是無限的心酸和悵然。
人是贏了,心卻空了,這樣的劇情既爽且沉重。
試圖在現(xiàn)實批判和大女主爽劇之間實現(xiàn)平衡,這就很難讓人去掰扯清楚劇中人在這場宮斗中的算計與失去。
因為掰扯不清,所以產(chǎn)生無限討論,以至于劇播出十年了,依舊彌留許多爭議性話題。
比如——
“淳兒是不是白蓮花?”“端妃是不是大boss?”“寶娟是不是皇后安插的臥底?”以及“皇上到底愛沒愛過甄嬛?”
而且,劇中的一些臺詞也被大家發(fā)現(xiàn)適用性極廣。
“翠嘴,打爛她的果”“你的福氣在后頭”“賤人就是矯情”“臣妾做不到啊”“三阿哥又長高了”“赤色鴛鴦肚兜”“那年杏花微雨……”等等。
在社交網(wǎng)站上,只要有人起個頭,立馬就有人臺詞接龍,跟出一部電視劇來,這樣的熱度在國產(chǎn)劇中實在不多見了。
十年了,《甄嬛傳》歷久彌新,依舊火熱。
十年了,后宮劇泛濫,但《甄嬛傳》依舊無人能與之爭鋒。
?
《四味毒叔》是由策劃人譚飛,劇評人李星文,編劇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發(fā)起的影視文化行業(yè)第一垂直獨立視頻表達平臺。歡迎有個性、有觀點的導(dǎo)演、制片人、編劇、演員、經(jīng)紀人、評論人、出品人等前來發(fā)聲,或脫口秀,或?qū)υ?,觀點不需一致,但求發(fā)自內(nèi)心?!罢f” 責(zé)自負,拳拳真誠在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