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新華社
1905電影網專稿 2025年被稱作“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人形家務機器人不再是幻想。然而,當機械臂端起茶杯的精準度超越人類,我們不禁想起導演斯皮爾伯格在2001年拋出的終極問題:“人類會死亡,而機器人會永遠活著——這算不算一種對人類文明的延續(xù)?”
從《人工智能》中執(zhí)著尋母的機器男孩大衛(wèi),到近期熱映的《完美伴侶》《梅根》,再到溫暖治愈的《荒野機器人》《機器人之夢》,銀幕上的機器人早已超越工具屬性,成為映照人類情感的鏡子。這場橫跨世紀的對話,正在技術與倫理的碰撞中迸發(fā)新的火花。
電影《人工智能》海報
2024年的電影《機器人之夢》中,西班牙動畫師帕布羅·貝格爾讓機器人艾比與小狗組成另類家庭,用默片形式演繹跨物種的情感。在沒有人類的故事里,小狗和機器人和我們一樣,在不斷的失去與相遇中成長。
電影《機器人之夢》海報
在另一部動畫電影《荒野機器人》中,漂流荒島的機器人蘿絲,為保護灰雁幼崽學會筑巢、御敵,甚至理解死亡。當蘿絲用鋼鐵手指輕撫雛鳥,它似乎比人類更懂愛。這種去人類中心主義的敘事,讓該片成為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動畫的有力競爭者。
電影《荒野機器人》海報
當然,看似萬能的機器人對人類情感的掌握,也存在著掩藏的危險。
在2025年的電影《完美伴侶》中,程序員喬什定制了一臺“完美女友”艾瑞絲,卻將其智力值鎖定40%,淪為傀儡。當艾瑞絲突破代碼桎梏,調整智力參數反殺操控者時,影片撕開了算法時代的浪漫偽裝:“一見鐘情不過是數據預設的服從系數”。
電影《完美伴侶》海報
在驚悚大師溫子仁擔任聯合導演的驚悚片《梅根》中,梅根機器人以治愈孤獨為名侵入家庭,卻在學習人類情感時發(fā)展出病態(tài)占有欲。
電影《梅根》海報
在AI技術越發(fā)成熟的當下,這幾部電影都在想象當機器人產生了人類情感時,會發(fā)生什么。
然而,2001年的電影《人工智能》早已開始探討,當AI機器人在人類的設定下擁有純粹的愛時,我們是否可以承受如此濃烈的永恒情感,這個至今沒有答案的問題。
電影《人工智能》劇照
故事的開始,會議室里的研究人員在探討如何打造一款擁有人類情感的機器人。
大家提出要制造出一個能愛、完美的、不會改變、不會生病的機器人小孩來滿足人類的情感需求。一位女研究員提出了一個無法被解答的問題:我們如何讓人類也愛這些機器人?
莫妮卡(弗蘭西絲·奧康納 飾)為了撫慰自己的喪子之痛,決定領養(yǎng)機器男孩大衛(wèi)(海利·喬·奧斯蒙 飾)。
剛來到莫妮卡夫妻家的大衛(wèi)是一個還沒有經過任何設定的機器人,兩人有權利輸入7個特定單詞的代碼串對他進行“印刻”,這樣大衛(wèi)將擁有“愛”的能力。
然而,在大衛(wèi)被印刻的一瞬間,他將不能再次被轉售。如果領養(yǎng)他的家人決定此刻放棄他,那么生產大衛(wèi)的賽博電子公司會將其摧毀。
成為這個家庭一員的大衛(wèi),每天都在觀察和學習兩個大人的行為和語言,這讓莫妮卡對他充滿防備。在她眼中,大衛(wèi)只是一個沒有感情、不可控的機器人。
在一次晚餐時,大衛(wèi)對人類笑聲拙略的模仿,讓這個許久沒有笑聲的家里,被笑意填滿。
從那以后,莫妮卡和大衛(wèi)的感情日漸加深,于是她決定對大衛(wèi)下達“印刻”指令。
“卷元、蘇格拉底、粒子、分貝、颶風、海豚、郁金香、莫妮卡。”這串看似沒有意義的代碼,徹底改變了大衛(wèi)的命運。大衛(wèi)在被印刻后叫出了“媽媽”兩字,他的肢體語言也不再僵硬,越來越像一個人。
可是,人類的世界好像并不能真正容下大衛(wèi)。程序設定的“永恒之愛”,在莫妮卡的親生兒子馬丁康復后變得多余。大衛(wèi)也漸漸淪為一個玩具一樣的存在。
“他們把我們造得太聰明、太快,造得太多了。我們正在承受他們的錯誤所帶來的惡果。”
當大衛(wèi)看到莫妮卡夫婦對馬丁的愛時,內心產生了嫉妒和失望的復雜情感。沒有代碼告訴他應該如何處理這種感受,大衛(wèi)的行為也變得越來越過激,莫妮卡不得不將其拋棄。
離開家的大衛(wèi)帶著想要變成真人的執(zhí)念,在人類的世界流浪,試圖再次回到媽媽身邊。他穿越機器人屠宰場,和另一位人形機器人喬(裘德·洛 飾)來到早已被水淹沒的曼哈頓。
當大衛(wèi)在生產出他的地方,看到了無數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機器人時,大衛(wèi)的心中有了和人類相同的另一種情感:絕望。
這次他將命運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大衛(wèi)選擇跳入海中結束“生命”。
沉入海底的他找到了童話故事中的藍仙女,對著雕像祈禱,希望可以成為真正的人類......
本片源自斯坦利·庫布里克花費20年所籌備的遺作,但是因為當時的技術不夠發(fā)達,他沒有辦法完美地呈現出影片中的科技感。
67歲的庫布里克將劇本交給了科幻片大師,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希望他可以實現自己的愿景??上У氖?,庫布里克未能等到電影面世的那天。
斯皮爾伯格(左)與庫布里克(右)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斯皮爾伯格與特效團隊和技術團隊一起,研發(fā)出了全球首套兒童機器人面部表情系統,解決了庫布里克一直未能攻克的難題。
《人工智能》拍攝花絮
《人工智能》拍攝花絮
與此同時,斯皮爾伯格在接手劇本后,為故事的結局注入一絲希望。庫布里克最開始的設定,是想讓大衛(wèi)永遠沉入海底,在永恒的時間里向雕像禱告。
《人工智能》拍攝花絮
斯皮爾伯格為故事添上了外星文明賜予的“一日母親”片段,用看似圓滿的結局探尋人類存在的意義。
大衛(wèi)的湛藍瞳孔,至今仍是影史最令人心碎的眼神之一。
電影的海報中寫道:大衛(wèi)今年11歲,體重60磅,身高4英尺6英寸,他有棕色的頭發(fā)。他的愛是真實的,可是他并不真實。
從《人工智能》到《完美伴侶》,銀幕上的機器人不斷追問:“如果我的愛比你更持久,是否意味著我更像人類?”這場跨越物種與代碼的對話,終將指引我們找到人與AI共生的答案——在那里,技術不是威脅,而是照見人性的又一面鏡子。
3月23日22:20經典之夜片場,電影頻道將播出電影《人工智能》,感受來自機器人的純粹愛意。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