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贊美聰慧,有人則不》、《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等影片獲高度贊譽
原標題:藝術電影不再一日游 期待制度安排
新近成立的“上海藝術電影聯(lián)盟”,讓鐘愛藝術電影的人們欣喜、贊嘆。在“聯(lián)盟”的設計中,每日放映藝術電影的,不但有常設的定點影院,還有地理位置極佳的商業(yè)影院一起加盟。而且,這種加盟不是表表姿態(tài),是有鐵板釘釘?shù)某兄Z:每天至少排映兩場藝術電影,票價基本定于50元。
長期以來,受院線排片的影響,藝術電影常常遭遇“一日游”命運,上映一兩天就被商業(yè)電影擠走。觀眾想看的藝術電影看不到,不想看的商業(yè)電影卻是密不透風、鋪天蓋地。久而久之,立志拍攝藝術電影的導演們不得已改行,癡迷藝術電影的忠實觀眾日漸零落……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個“給不給藝術電影排片”的問題,但催生的卻是一系列問題。
曾經,一些城市也給藝術電影提供過方便通道。以上海為例,就曾經專設過“勝利”和“平安”兩個“藝術影院”。紅火的時節(jié),一票難求,售票處不得不拉起鐵柵欄阻擋觀眾。這樣的氛圍培養(yǎng)了一大批藝術電影愛好者。然而當商業(yè)大潮猛烈沖來時,它們變得堅守不住,藝術片片源日漸稀少,加之商業(yè)電影強勢,藝術影院不得不息鼓打烊,留下慘淡的嘆息。
世易時移,今天的電影產業(yè)欣欣向榮,除了好萊塢、合拍、國產商業(yè)大片大行其道,以反映現(xiàn)實和追求藝術為特色的藝術影片也層出不窮,眼下隨手拈來的藝術片就有
《有人贊美聰慧,有人則不》《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記憶望著我》《萬箭穿心》《超越那一天》《逆光飛翔》《到阜陽600里》
《碧羅雪山》等等。這些被高度贊譽的好影片,卻因排片的緣故,被人為地“一日游”了。觀眾剛剛聽到好評想去一睹為快,卻因無片只能掉頭而去。
其實,“市場”從來不是代表流行單一的東西。任何情況下,一窩蜂地推銷一種產品,必然忽視需求的多樣性。不要說人分雅俗,就是同一個人,也有雅俗之需——有時沉醉于人文情懷蕩漾的藝術片,有時陶醉于視覺聽覺刺激的商業(yè)大片。當很多觀眾面對唯一選擇而無法選擇時,影院丟失的很可能是真正有價值的電影觀眾。
市場經濟不等于沒有約束,經營者也要承擔社會責任。對院線來說,要負起提高全民審美情趣、藝術品位、人文素養(yǎng)的責任。在德國柏林,一個人口僅400萬的城市,卻有超過100家各具特色的藝術影院;在法國,全國5000多塊銀幕中,竟然劃出2000多塊作為藝術影院專用,國家除了給予稅收上的支持,每年還給補貼,前提是不能上映商業(yè)大片特別是美國大片。值得一提的是,出于“保護文化多樣性”的考慮,法國還規(guī)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個影院的排片率都不能超過三分之一。這些有益和有效的制度安排,對我們很有借鑒價值。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fā)祥地,文化生態(tài)非常適合藝術電影的生存。如今,上海藝術電影聯(lián)盟的成立,讓人看到了這座城市的藝術慧眼,也在全國帶了一個好頭。但要“長存”“長壽”,還需要進一步的制度跟進。如此,才能讓藝術電影不僅占有自己的廣闊市場,提升民族電影的品格,催化優(yōu)秀編劇導演的誕生,還能培養(yǎng)出更多情趣高尚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