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 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像《火星救援》這樣大投資的科幻片,其實卻是部喜劇。影片依托硬科幻的背景,講述科學拯救一切的故事。被困在火星的男主角馬克,依靠自己的科學知識艱難求生,并在科學的幫助下獲救,回到了地球。
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一直到剛剛上映的《火星救援》,馬特·達蒙一直在出演待拯救的人,連他自己都忍不住吐槽,被拯救的次數會不會有些太多。從劇情設置上,《火星救援》一開始就被描述為火星上的“魯濱遜漂流記”。關于一個孤獨的男人,獨自在火星艱難求生的故事。而他能夠活下去的原因,則是科學知識。借助科學,他造水,種土豆,并成功延續(xù)了生命。同樣是因為科學,NASA的同事才能以最佳方法拯救他,最終實現影片的大團結局圓。
整部《火星救援》,實際都是在圍繞著科學這件事講故事,這也是影片最大的特色。以往的科幻電影里,科學不常是主角,就好像我們看《2001太空漫游》,或是《地心引力》,以及大多數以太空為背景的科幻驚悚片。即便角色同樣擁有科學,在宇宙面前卻是無比渺小,都非常脆弱。源自對未知宇宙的恐懼感,他一次次擊敗我們那脆弱的科學屏障,推動著劇情前進。只有到了《火星救援》,科學才真正成為主角,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借助科學,人類不再渺小,甚至可以戰(zhàn)勝那未知宇宙,哪怕被困火星,仍可以求生,獲救……這一切,當然是科學的功勞,而科學背后,則是人的力量。影片以這種方式,將故事重心放在了人身上。不再是信仰,也不是難以言說的神秘學,就是人類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拯救自己,征服世界。
根據小說改編的《火星救援》,小說原作者就是一位技術宅,所以,他才會考慮以這樣一種方式去寫火星求生的故事。原書中滿是各種科學理論和算式,用以計算并實踐男主在火星獨自求生的種種可能。而隨著拍攝的推進,NASA的加入之后,則在太空、航行等技術上給予了足夠的指導,讓這部影片可以更專業(yè)的講一個科學相關的故事。
正因為科學元素的引入和發(fā)揮作用,才使得主人公始終保持樂觀。因為擁有科學,他不懼怕被困火星,而是非常冷靜的以科學指導自己求生。這也是影片與其他科幻片極大的不同,畢竟,在大多數推崇神秘學的科幻電影中,科學只是些背景,在那個神秘未知的世界里,人類的科學從來不值一提,就好像人類本身一樣渺小脆弱。所以,這部《火星救援》則試圖從科學角度給大眾信心,讓你們相信科學可能會帶給我們的改變。甚至,有可能由此掀起一股對科學的熱潮。當然,畢竟是科幻片,影片整體是按照科學的思路走的,但片中的科學或多或少也都存在一些不合理性,比如說如果能用塑料布和膠帶解決一切,那還研制特殊材料的宇航服和密封艙干什么?
《火星救援》中的樂觀精神,或是喜劇元素,使得影片沒有之前很多科幻驚悚片的緊張與刺激,更像是一部日常的生活小品,只不過,他的故事發(fā)生在火星上。由之,也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會有人認為影片太過于平淡,缺少緊張感。而對另一些觀眾來說,這獨有的喜劇元素,反而成為他們喜歡本片的原因,因為這樣會讓片子更真實,更接地氣。不再是神秘的未知世界,也沒有高深的理論與思辨。而是由淺到深,很通俗的為大家科普一些知識,如何造水,如何種土豆,如何救援。雖然都是些很技術的話題,卻能很生動的表現出來,而這,就都是導演的能力了。
而影片的成功,與馬特·達蒙出色的表演同樣密不可分。因為這是一個獨自求生的故事,馬特·達蒙的角色將會有大量獨角戲的時間。自己給自己做手術時的痛苦,一個人不停的排遣寂寞與講那些笑話,以及最終即將獲救時的緊張與激動。達蒙以其生動的表演,進一步深化了這個角色,讓這個角色變得更真實,更可信。
同時,作為當代最知名的導演之一,老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在科幻電影領域一向頗有建樹,其一手打造的《異形》系列,更是影史公認的經典科幻驚悚片。不過,在《火星救援》里,他卻完全變換了風格,試圖以硬科幻為背景,講一個輕松有趣的故事。雖然風格大變,卻同樣游刃有余,北美票房大賣,讓影片成為他職業(yè)生涯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而媒體口碑也相當不錯,同樣是他近幾年評價最好的一部影片。
另外,他下一部又要重回科幻驚悚片了,待啟動的“異形”前傳《異形:契約》2017年就要上映了。不知,屆時又會表現如何呢?
[1905電影網]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