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虛》的戰(zhàn)車比賽場景
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在奧斯卡金像獎近90年的歷史中,只有3部電影能夠斬獲11項大獎,它們分別是1959年的《賓虛》、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和2003年的《指環(huán)王:王者歸來》,其中《賓虛》更是保持獨霸11項大獎的紀錄近40年。
57年后,《通緝令》系列導演提莫·貝克曼貝托夫第五次將這部影史經(jīng)典搬上大銀幕(此前四次分別是1907年、1925年、1959年、2003年版本),并于今天(10月10日)在內地上映。
請注意,提莫導演是左邊這位萌叔——莫非叫提莫的都很萌?
提莫導演的《賓虛》改編自美國內戰(zhàn)聯(lián)盟軍將領盧·華萊士1887年的同名小說,小說講述了古羅馬時期,猶太王子賓虛因不肯出賣自己的民族,遭舊日好友、羅馬指揮官米撒拉背叛滅門并淪為軍艦上的奴隸,就此踏上了漫漫復仇之路,并在戰(zhàn)車比賽中戰(zhàn)勝了米撒拉,挑戰(zhàn)了羅馬帝國的權威與榮耀。
遭受背叛——九死一生——快意恩仇,是不是似曾相識?
兩部更早的復仇史詩或許已經(jīng)浮現(xiàn)在你的眼前。
羅曼蒂克復仇史
1602年,38歲的“英國戲劇之王”莎士比亞完成了一生中最負盛名的劇本《王子復仇記》,通過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對悲劇命運的抗爭表達了莎翁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對整個時代的反思,并登頂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顛峰。
最后,哈姆雷特代表的人文主義以同歸于盡的方式戰(zhàn)勝了黑暗的王權和罪惡的時代。后世將永遠記得莎翁筆下那句驚世之問: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間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正如哈姆雷特一樣,賓虛選擇了面對不公的命運挺身反抗。
1842年,40歲的“通俗小說之王”大仲馬在地中海游歷時,對保存著修道院廢墟和流傳著紅胡子海盜寶藏傳說的基督山島產(chǎn)生了巨大的興趣,并隨后創(chuàng)作出法國波旁王朝時期的復仇傳奇小說,也是自己一生的巔峰作品《基督山伯爵》,成為法國通俗文學的奠基之作。
在小說結尾,主人公唐泰斯完成了復仇之后,終于在愛的感召下回頭是岸,并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他在信中寫道:世上沒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況的比較,唯有經(jīng)歷苦難的人才能感受到無上的幸福,必須經(jīng)歷過死亡才能感受到生的歡樂。活下去并且生活美滿,我心靈珍視的孩子們,永遠不要忘記,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來之日,人類全部智慧就包含在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正如唐泰斯一樣,賓虛也正是靠著這兩個詞度過了他最艱苦的歲月。
1887年,60歲的美國少將盧·華萊士在南北戰(zhàn)爭結束后,受美國政治家兼演講家羅伯特·英格索爾影響,完成了自己的傳世之作《賓虛》。該書一躍成為美國19世紀最暢銷小說,暢銷程度僅次于《圣經(jīng)》。
《賓虛》原作封面
從王子淪落到奴隸的賓虛為了向米撒拉復仇,為了奪回家族的榮耀,為了捍衛(wèi)子民的信仰,歷經(jīng)千難萬險回到耶路撒冷,以一己之力對抗起了整個羅馬帝國。最終雖然大仇得報,他卻高興不起來。
正如電影中,賓虛的妻子艾德琳在勸說賓虛放下仇恨時說的那句話“把生命浪費在仇恨上,你依然還是奴隸”一樣,最后讓賓虛獲得心靈上真正平靜的并不是復仇,而是寬恕。而看完整部電影,伴隨著賓虛經(jīng)歷了一切的我們也會恍然大悟:是愛而不是恨讓人活下去,是寬容而不是復仇讓人走完過去。
這一思想,恰好寫在猶太民族的文學遺產(chǎn)《圣經(jīng)·舊約》中: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這也是猶太教的最基本原則。與古羅馬信仰多神(古羅馬眾神一一對應古希臘眾神,如將宙斯改稱朱庇特、將雅典娜改稱密涅瓦等)不同,猶太人信仰唯一的神——上帝。
現(xiàn)今最古老的猶太語《圣經(jīng)·舊約》抄本——《死海古卷》
其實,無論是公元元年伴隨著耶穌出現(xiàn)的基督教,還是公元七世紀伴隨著默罕默德出現(xiàn)的伊斯蘭教,都起源于古老的猶太教。
換言之,《賓虛》與其說展現(xiàn)了賓虛與米撒拉的對抗與和解,不如說表現(xiàn)出了新興的基督文明與羅馬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的過程;賓虛和米撒拉的斗爭是兩種文化的較量,前者代表著新潮的基督教文化,后者正是古羅馬原有文化信仰的維護者,而后者最終的失敗正是暗示守舊的東西終將被取代。
這也是為何小說《賓虛》被譽為“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基督教著作”。問世已逾百年的賓虛的藝術形象,經(jīng)過多種形式的演繹,也已經(jīng)成了世界第一宗教基督教精神的文化象征。
而這一切的起源,都來自圣地耶路撒冷,和圣地上數(shù)千年的流浪者猶太人。
千年流浪者之歌
公元前11世紀,撲克牌中的“黑桃K”大衛(wèi)王率領猶太人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希伯來王國,并給首都起了一個詩一般的名字“耶路撒冷”(猶太語中意為“和平之城”)。
希望下次出牌不要有心理陰影
然而,名為“和平之城”的耶路撒冷從古至今似乎注定命途多舛、永無寧日,這不禁令人唏噓;而作為一個在4000年的文明史中近半數(shù)時間都在流浪逃亡的民族,猶太的歷史更堪稱一部民族苦難史——這似乎也已經(jīng)成為了這個民族的宿命。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身為猶太人,執(zhí)導了反映二戰(zhàn)猶太苦難史的經(jīng)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單》??肆诸D曾疾呼: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
然而,就像影片中的猶太王子賓虛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從廢墟中重建輝煌一樣,猶太人從不相信宿命,在多年的戰(zhàn)亂動蕩中,在長期的漂泊遷徙中,在饑餓和苦難、殺戮和欺侮的磨難中,他們以自己特有的勤勞、智慧、耐心、堅強以及感恩,在自身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亡國而不亡教,無土而有族,奇跡般地在科技、軍事、教育、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等領域獲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讓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敢輕視。舉個例子,猶太人口雖僅有1600萬,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25%,但是卻獲得了全球27%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獲得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
一個苦難的民族就這樣在苦難中變得偉大!
或許說到這里,你依然覺得猶太人離你很遠;但是,下一秒,你就會發(fā)現(xiàn),猶太人早已在千年的苦難和流浪中徹底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
不必說改變世界的馬克思、愛因斯坦和弗洛伊德,也不必說“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和“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更不必說控制著世界黃金市場、占世界最有錢企業(yè)家半數(shù)的猶太經(jīng)濟巨頭,單是你看這條微信用的蘋果手機,就離不開猶太創(chuàng)始人喬幫主;你一直用的盜版windows,也離不開猶太首富比爾·蓋茨;你哭著喊著要去的迪士尼城堡,還是離不開猶太娛樂家迪士尼;從小治好了你發(fā)燒感冒的青霉素,依然離不開猶太生化學家弗萊明……
在美國,電影業(yè)也可以說是由猶太人奠基的,幾乎所有大制片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都是猶裔人士,如華納公司的華納四兄弟,派拉蒙公司的阿道夫·祖柯,米高梅公司的路易斯·梅耶、塞繆爾·戈德溫等。今天上映的這版《賓虛》,就是由派拉蒙和米高梅聯(lián)合出品的。
好啦,看到如今逆了天的猶太人,兩千年前的猶太王子賓虛也該放心啦!那么,就讓我們在國慶長假之后,去電影院好好欣賞一下這位猶太王子的傳奇人生吧!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