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二十二》
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這部讓人無法苛責(zé)的紀錄片叫《二十二》,8月14日正式在內(nèi)地上映。它還有一部“姊妹篇”電影名叫《三十二》,2012年完成、片長43分鐘,沒上過院線。
《三十二》和《二十二》這兩個名字、兩個數(shù)字背后代表了什么?聽到答案的一瞬間你可能會心如刀割。
在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八年間,至少20萬中國婦女被迫淪為日軍的性奴隸,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提及的“慰安婦”。2012年,公開資料顯示幸存的慰安婦為32人,到2014年《二十二》開拍時,中國內(nèi)地已僅剩22位“慰安婦”受害者。
然而電影并不能讓時光停駐。在《二十二》最終有機會在大銀幕公映之前,曾經(jīng)的22位老人如今已僅剩下8人在世。這也是觀看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最讓我受到?jīng)_擊的部分。一個畫面切過,一位老人出現(xiàn)在鏡頭里,字幕打出她的年齡、名字,而名字外面畫著一個刺眼的框。這個框代表了一個生命的結(jié)束,也標志著一段痛苦記憶的永遠封存。
《二十二》,包括《三十二》的存在也因此顯得尤為珍貴且無可替代。
從故事主題的選擇來看,這部作品無疑應(yīng)該被給予滿分中的滿分。之所以題目中寫到苛責(zé),是因為如果單純從藝術(shù)層面剖析,《二十二》的成片確實也存在問題。相比《三十二》,《二十二》在篇幅拉長之后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原本直擊人心的那股力量。很多意味不明的空鏡造成剪輯略顯生硬和瑣碎。作為觀眾,常常會在剛剛被老人的一段故事感動到熱淚盈眶之后,突然被迫欣賞一段MV,導(dǎo)致情緒被沖淡和影響。
不過對于一部“搶救式紀錄片”來說,這些瑕疵需要我們點出,但實在不必多做苛責(zé),因為我們無法以技術(shù)的標準去衡量被紀錄的生命的重量。
除了所承載的深刻意義,電影《二十二》的另一特別之處是敘事風(fēng)格。減少了被創(chuàng)作者賦予的情緒,沒有刻意追求“苦情”,劇組與老人們的對話更像是鄰里、老友之間的相處日常,正面,向上。
老人們有自己的生活,那些時光不像我們想象中一樣黑暗無邊,而是有陽光、有色彩的。她們有人每天自己做飯,有人喜歡喂小野貓,有人搬進了當?shù)氐木蠢显海腥藭谖绾笈c全村人一起聊天??吹竭@個部分,作為觀眾的我們內(nèi)心是平靜且欣慰的。我們由衷慶幸這些老人能夠在經(jīng)歷諸多苦難之后,依然如此堅強。
但《二十二》的平淡之下,痛點之痛依舊一點不少。是哪些瞬間讓我們想要流淚呢?
勇敢的林愛蘭老人是一位抗日女英雄,在被擄走之后依然敢去敵營偷槍、偷子彈,帶領(lǐng)婦女對抗日軍,但說完這些,她還是默默的哭了;樂觀的李愛蓮老人,講起話來聲音洪亮,閑暇時喜歡去院子里逗貓,在家人看來“她現(xiàn)在挺幸福”,然而誰又懂得回憶起過去立刻滿眼淚水的她內(nèi)心是何等恐懼和痛苦……這些畫面都在時刻警醒著我們,“慰安婦”制度毀掉了多少人的一生,是多么的不可饒恕。
就在8月12日,生活在海南陵水的黃有良老人于家中離世,電影中紀錄下的幸存者又少了一位。如今,“22”這個數(shù)字已經(jīng)驟減到了“8”。我們斷不可忽視的一段歷史,正在以不可逆轉(zhuǎn)的方式飛快的流逝著。
所以你真的要看《二十二》、《三十二》,不管在什么時候。因為你、我、每一個人,還要代替她們永遠記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