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32年,189本日記,368面國旗,11680天出勤......
隨著電影《守島人》的上映,王繼才與妻子王仕花32年獨守孤島,保家衛(wèi)國的動人事跡也被更多觀眾知曉。
影片在豆瓣、貓眼和淘票票上的評分分別達到7.4、9.4、9.2分,綜合口碑位居同檔期影片之首,助推票房穩(wěn)步接近5000萬,可謂后勁十足。
為了真實呈現(xiàn)開山島變幻莫測的自然環(huán)境和守島英雄的艱辛不易,導演陳力堅持《守島人》的鏡頭以實拍為主。日曬雨淋、海浪狂風也就成了劇組與攝影指導梁明的拍攝日常。
“質(zhì)感就是生命。”梁明這樣總結,“每一個鏡頭都不能馬虎,都要還原歷史、還原真實。”
從2005年的《兩個人的芭蕾》到如今的《守島人》,梁明與導演陳力合力完成了5部作品,跨越近20年。
《守島人》拍攝時長5個月,梁明帶病上陣,無一日缺席。兩人合作的幕后何嘗不是“王繼才精神”的寫照:堅持與堅守。
“用王繼才精神拍王繼才”
開山島,矗立于中國黃海前哨,面積僅有0.013平方公里,約等于兩個足球場的大小。
35年前,王繼才初到開山島時,島上野草叢生,無水無電,條件十分惡劣。為了真實還原當時的荒蠻景象,劇組放棄了如今已相對現(xiàn)代化的開山島,轉戰(zhàn)福建平潭附近的一座半島,從零開始“搭”出了一座小島。
平潭的這座半島,氣候條件同樣瞬息萬變,一會兒是臺風,一會兒是暴雨,一會兒又是烈日炎炎。梁明和團隊就這樣每天搬著幾十斤重的器材穿行在懸崖峭壁、險灘礁石之間,與“老天”搶時間。
為了達到極致的效果,團隊還需要人工造雨、造雪,“福建是不下雪的,所以整個雪景都是我們?nèi)斯ぷ龀鰜淼?。下雨要用很大的吊車吊雨簾,用大翻斗車裝水去澆。”
劉燁曾感嘆,拍《守島人》整個過程都在淋雨,衣服從里到外都是濕的。
梁明說,這不是一句玩笑,淋雨的也不只有演員,還有全體主創(chuàng)們。這種共同的付出成就了極端天氣里實拍的真實質(zhì)感。
島上的日均風力在七八級之間,趕上大風天,能達到九、十級。影片中標志性的升旗鏡頭令不少觀眾感動不已,拍攝過程卻是難上加難。
“演員是冒著生命危險的,在那個臺子上,站穩(wěn)都不容易,他還要搖旗,旗桿很重,加上風的力量非常難。我們都只能蹲著,站起來會被吹跑”梁明回憶道,“風這么大,航拍也非常困難,只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捕捉好的鏡頭。”
在梁明看來,與大風大雨相比,船戲的拍攝難度才是最高的。
灘險浪急,波濤翻涌,所有的點位都無法預計,演員和工作人員還難免暈船。一個大浪過來,搭建的碼頭也隨時可能被沖壞。
《守島人》的時間跨度長達32年,年代感也是真實感的重要來源。蠟燭和油燈是王繼才的主要照明工具,梁明也特地找來了幾百箱蠟燭作為室內(nèi)的主要光源,保持蠟燭特有的色溫。
“整體光的結構完全用蠟燭去做,既達到了曝光的要求,氛圍又很唯美感人,那種特有的色溫不能用燈光調(diào),會顯得虛假。”
梁明認為,《守島人》與商業(yè)大片不同,不需要用強情節(jié)吸引人,而要通過造型語言和鏡頭語言烘托刻畫人物,這更凸顯了攝影的重要地位。
“我們?nèi)绻涯甏蜁r代的質(zhì)感表現(xiàn)出來了,就成功了。質(zhì)感是我們的生命,每一個鏡頭都不能馬虎,都要還原歷史,還原真實。”
《守島人》的一位工作人員在描述攝制工作時這樣說:“這是我見到過最感性的一個片場。即使皮膚被曬裂、雙腳被蚊蟲叮爛,也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退縮,在刮風下雨懸崖巨浪下,就連暈船的同志也一次次地挑戰(zhàn)自己的身體極限,好像它不僅僅是一項工作,而是要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
梁明則直接卻有力地總結:“我們在用王繼才精神去拍王繼才,每個人都覺得這點苦與王繼才的付出相比不算什么。不怕苦、不怕累是我們的團魂。”
“執(zhí)掌鏡頭責任很重 ”
梁明是北京電影學院1978級攝影系的畢業(yè)生,與張藝謀、顧長衛(wèi)是同學,也是第五代電影人中少有的集教授、攝影、導演、制片人等身份于一身的多面手。
這一次的《守島人》是梁明時隔多年重回攝影指導的作品。最重要的推力之一,莫過于老搭檔陳力的盛情邀約。
梁明和陳力的合作從2005年的《兩個人的芭蕾》開始。這部“小而美”的家庭片投資僅有區(qū)區(qū)500萬,卻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華表獎多項大獎。梁明也憑借該片摘得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兩個人的芭蕾》
根據(jù)影片氣質(zhì),梁明選擇以藍灰色調(diào)為整體基調(diào),既符合徽州清冷冬日的氛圍,也烘托出母女相依為命的孤獨心境。
對徽派建筑天井的運用更是神來之筆。大門一關,一束陽光從天井傾瀉而下,家宅便成了舞臺,再加上大光比的設計,光線勾勒出人物形態(tài),極具雕塑美感。
《兩個人的芭蕾》是梁明中期攝影創(chuàng)作的集大成之作,也奠定了與導演陳力的合作默契。
此后,兩人又聯(lián)手創(chuàng)作了四部作品,其中2009年的電影《誰主沉浮》讓梁明再度獲獎,捧得長春電影節(jié)最佳攝影獎。
《誰主沉浮》是梁明第一次拍攝戰(zhàn)爭片,他充分運用自己擅長的運動鏡頭,在臨近炸點的位置拍攝,忘我地拍出了戰(zhàn)爭場面“身臨其境”的真實和震撼。
為了詮釋影片主題,北方的西柏坡與南方的總統(tǒng)府段落采用完全兩種影調(diào),一個溫暖向陽,一個陰郁凄愴。
蔣介石出場的鏡頭都帶著雨,用窗戶上水的紋路和迷濛雨珠映射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蔣介石在哭泣,大勢已去,江山不再。”梁明這樣解讀道。
這一次的《守島人》是梁明在攝影師崗位的一次回歸,更是一次自我挑戰(zhàn)。透過鏡頭里王繼才三十二年如一日的堅守,他似乎也重拾了“攝影”的初心,“攝影擔負的責任特別重要,所有人的工作都集中在你的鏡頭上。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守島人》的拍攝前后持續(xù)了五個月,每天早上七點開工,晚上八點收工。這五個月里,梁明生過病、暈過船,卻沒有請過一天假,殺青時還收到了導演陳力頒發(fā)的“全勤獎”。
梁明一直相信,電影是真善美的藝術。這也是《守島人》之于這個浮躁市場的價值所在,“人物是真的,情感是真的,鏡頭是真的,困難也是真的,這就是這部電影意義所在。”
他也會把這份“真善美”帶回課堂,帶給學生,帶到未來的創(chuàng)作中,“用什么樣的價值觀去拍電影至關重要,像《守島人》這樣的電影是我們的精神財富。”
[1905電影網(wǎng)]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