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在中國,提起他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僅在于他所取得的卓越科學成就,還有他那顆赤誠火熱的中國心,讓我們永遠銘記。
他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fā)“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他,便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錢學森。
6月8日(本周三)播出的由張建亞執(zhí)導,陳坤、張雨綺主演的為紀念錢學森誕辰100周年拍攝的電影《錢學森》,將這位科學巨匠搬上銀幕,帶我們重溫他從青年到老年的傳奇一生。
讓我們跟隨電影回到上世紀四十年代。那時的錢學森(陳坤 飾)年輕有為、前途無量。
在外求學,享譽盛名,是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火箭噴氣推進專家。
“從1935年去美國,到1955年回國,我在美國整整20年。前三四年是學生,后十幾年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的是日后回到祖國能為人民做點事。”
得知錢學森將要返回中國,美國海軍部次長金貝爾說:“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zhàn)師,我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這番話讓錢學森的回國之路難上加難,對他的政治迫害更是接踵而至。
但無論是前期被拘留、沒收行李的阻攔和障礙,還是后期用鮮花與榮譽的糖衣炮彈拋出的橄欖枝,錢學森的回國意志與決心從未更改。
為了讓影片更有歷史的厚重感,影片在創(chuàng)作上加入了紀錄片片段,運用剪輯敘事和多種影像手段營造了戲劇沖突,讓我們真切的感受錢學森回國之路之艱難和其愛國之心之真切。
在國家的不懈努力下,經過5年的漫長等待,終于讓這位心系祖國的海外游子,踏上回歸祖國的征程。
然而,新中國成立伊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中國的導彈事業(yè)更是從零起步,其中的困境可想而知。
“有條件要干,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干。”
為了演繹錢學森這位偉大的人民科學家,陳坤在私底下做足了功課。錢學森留學的經歷讓練習英文成為陳坤在劇組每日的必修課。
為了拉進自己與大師的距離,增強信服感,為了一場錢學森在一面三米的大黑板上寫滿公式的戲,陳坤提前兩三個星期就把所有公式全部默寫下來。
他將錢學森的文雅睿智展露無疑,并努力將錢學森干凈利落恪守傳統(tǒng)、時刻都保留內心驕傲的特點表現(xiàn)出來。
廢寢忘食的鉆研和忘我的愛國主義情懷,讓這位天才科學家錢學森以及他帶領下的中國科研人員,在困境中創(chuàng)造奇跡。
1960年11月,一枚導彈從酒泉基地騰空而起,在飛行了7分32秒、550千米后,精準地擊中目標。
1966年10月更是實現(xiàn)了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飛行實驗,完成的“兩彈一星”奇跡讓中國得以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電影《錢學森》的眾多經典場景都在力求真實下,加以還原性建造。
錢學森在美國加州帕薩迪納的家,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重新修建的,導彈發(fā)射場面則是在酒泉基地現(xiàn)場實拍,而這些畫面讓我們重新穿越到那個時代,振奮著我們的心。
電影《錢學森》不僅僅強調錢學森是一個科學家,講述了其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穿插其中的愛情故事更是豐富了其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
在即將到達生命盡頭的錢學森對妻子蔣英說:“你本來可以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歌唱家,但卻嫁給了我。”
蔣英回答說:“中國可以沒有一個歌唱家蔣英,但是中國不能沒有一個科學家錢學森。”
他與夫人蔣英62年的相濡以沫,讓我們堅信人間真摯不渝的美好愛情,這份凝聚著中華情、民族魂的偉大愛情,讓我們敬仰,并為之動容。
“我的事業(yè)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這是他對祖國最真誠的告白。
54年,他始終奮斗在中國發(fā)展的第一線。
電影讓我們重新看到錢學森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的“錢學森精神”。
他和幾代科研人員共同譜寫的“兩彈一星精神”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是留給后人永遠的遺產。
正是他們的嘔心瀝血和強烈愛國責任感讓我們擁有今天的自由和幸福,而這份精神也不斷地激勵我們,自立自強,為國奉獻。
6月8日(周三)20:00檔,電影頻道將為您播出傳記電影《錢學森》,回顧這位偉大的人民科學家,帶來的振奮和感動!
[1905電影網]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