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訊 電影是光影的藝術。提起攝影師,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提到攝影團隊的另一個重要工種——“焦點員”,很多人或許就不太了解。
今天《幕后》版塊“螺絲釘”系列,我們將帶您走近焦點員陳強,聽他介紹焦點員在劇組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他對于這個行業(yè)一如既往的深情。
01
“焦點員在劇組里又叫攝影助理,大助理,工作除了配合攝影師保障拍攝任務完成之外,還要安排攝影組具體人員的協(xié)作分工,以及跟其他部門進行各種細節(jié)的溝通。”
陳強曾是《西游伏妖篇》《美人魚》《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奪冠》的焦點員,入行時間超過15年,從攝影小助理干到攝影大助理,歷經(jīng)了膠片時代和數(shù)字時代。
很多觀眾可能都會對電影攝影有所誤解,認為特效多的片子對焦難度更大。事實上,對焦難度和特效數(shù)量無直接關聯(lián)。用陳強的話來說,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較《西游伏妖篇》《美人魚》《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等特效運用較多的影片相比,看起來應該“很好拍”的《奪冠》反而對焦難度更高,在鏡頭方面克服了無數(shù)困難。
區(qū)別于一般24格/秒的拍攝速度,《奪冠》全片的拍攝速度都是48格/秒,也就是業(yè)內常說的“升格”。
格/秒是電影拍攝中的一個單位,拍攝時以48格/秒或者更高的速度拍攝,播放的時候卻按24/秒格播放,這樣呈現(xiàn)出來的畫面即是清晰流暢的慢動作。
《奪冠》最終之所以能夠呈現(xiàn)出大量精彩的慢動作,“升格”拍攝功不可沒。而從24格/秒“升”至48格/秒,拍攝速度翻了一番,這也意味著給焦點員留出的反應時間減少了一半。
尤其是影片不乏“女排隊員”的動作戲,對于這些大場面,攝影組一般會采用“運動鏡頭+長焦拍攝+升格速度”三管齊下。這對于焦點員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陳強回憶,拍《奪冠》時他常常汗流浹背,一點也不敢放松,需要一直盯著演員的位置,“觀察他的動作,這次做到哪兒,上次做在哪兒,每天都面臨著特別多的困難鏡頭。”
令他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是一場比賽里,先是拍吳剛氣沖沖地走出場外,然后接上一個他回頭的鏡頭。
這場戲本不是陳強該負責的工作。沒想到他到了現(xiàn)場一看,這場戲的焦點員“不在了”。當時攝影師在現(xiàn)場問,“誰跟焦點?”沒人回答。
看了一圈的陳強,便順勢應道,“我來吧。”
焦點員里有個行話,機器往那兒一架,就可以知道今天的活兒好不好拍。攝影師現(xiàn)場尋焦點員無果,某種程度也說明了,“這場戲難度大,不好拍。”
用長焦鏡頭往上推特寫,再加上48格/秒的拍攝速度。陳強介紹,這場戲的難就難在,演員是走到特定的位置,站在那兒回頭,而不是站在原地回頭。如果他回頭的一刻,焦點捕捉不夠準確,那么出來的畫面效果,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要說差半步,差一寸都完了。”
“演員開始走的時候,你就得判斷他與特定位置的距離,遠了多少,近了多少,是往前了幾寸,還是往后了幾寸。不然機器一推,焦點就虛掉了。只有把尺寸算準之后,機器才可以運動。”
這場戲把“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陳強拍得特別緊張。
好在,拍了一條就過了。
后來總結拿下這場高難度挑戰(zhàn)的秘訣,他直言是得益于“迅速判斷”。
“因為機器特別快,做好判斷說起來很簡單,其實做起來特別難。觀察的時候,靠的也是自己目測。很多細節(jié)沒法言傳,只能說是依靠經(jīng)驗。”
02
陳強的經(jīng)驗累積始于二十年前。
2002年,彼時初出茅廬的他什么都不懂,便從攝影小助理開始學習,直到五年之后,才正式變成了一名專業(yè)的“焦點員”。
踏入二十一世紀,社會科技日新月異,電影行業(yè)亦是如此。從膠片時代跨進數(shù)字時代,較以往的手動對焦相比,如今自動對焦的應用十分普遍。
而在陳強看來,雖然自動跟焦設備用起來非常方便,但它卻有個致命弱點,不能像焦點員一樣可以隨機應變。
“焦點員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對焦方法。但如果用了全自動跟焦,拍攝時它只能按照設定的參數(shù)運行,這樣可能會限制演員表演。因為遇到新的情況,它沒有辦法自動調整。”
陳強自認是一個頗為傳統(tǒng)的“焦點員”,很多時候還是喜歡靠目測對焦。
即通過肉眼觀察,迅速判斷出焦平面到被攝物之間的距離,然后把刻度調整到焦點環(huán)相對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目測很準,誤差率極低。在很多人看來,這也是其敢于不斷往高難度挑戰(zhàn)的原因。
目測準確程度是判斷一個焦點員功夫深厚與否的重要衡量因素。
曾經(jīng)有人對陳強的“厲害之處”表示好奇,“你的目測這么準,是先天視力好,還是靠后天磨煉?
“說出來不怕你笑話。以前我跟組,會在賓館里用膠條做好尺寸標記,把不同尺寸的膠條貼在房間,每天沒事的時候就看看。這個長度就是兩尺,這個長度就是四尺,在腦子記住它們的長度。”陳強解釋。“這就是后天練出來的結果。”
經(jīng)過長時間的反復鍛煉,他才習得了眾人眼中可以目測尺寸的“神秘功能”。
剛開始成為焦點員時,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標,要做到目測準、反應快,跟得準。
當時覺得,能夠做到這幾點,已經(jīng)是一個很厲害的焦點員了。但過了一段時間,他才猛然發(fā)現(xiàn),要想成為一個好的焦點員,這些都只是基礎。
“一個好的焦點員還要懂劇情,要懂鏡頭語言。知道這個鏡頭拍什么,將來會用在哪兒,怎么用。這個鏡頭的重點是什么,焦點放在哪兒,需不需要變,哪個節(jié)點變,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且在攝影師、導演提出要求之前,能夠把這些事情想到并做好,而不是他們指揮你,你才去做,那就沒有意義了。”
入行多年,一路走來的陳強見證著科技推動時代發(fā)展,一個個劇組也見證著“初生牛犢”的成長與蛻變。
“干了十幾年的焦點員沒有換工作,也沒有往上走成為攝影師,我是真心的喜歡這份工作。我要把這項事情干好,干到我不能干,干不動為止......”
時至今日,陳強依然對這份工作保有強烈的熱情。
人聲鼎沸的片場,你總會發(fā)現(xiàn)一個高度專注的身影,躲在一個安靜的角落里默默奉獻。漫長的人生歲月里,分享著焦點員的經(jīng)歷,陳強的眼睛如銀河倒影,始終閃爍著燦爛光芒。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