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由徐偉、何文超聯(lián)合執(zhí)導(dǎo),馮紹峰、陶虹、黃覺領(lǐng)銜主演的電影《黃雀在后!》已于4月3日全國上映。“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片中陶虹、黃覺飾演的夫妻為了給兒子光明未來,不惜替孩子墜入黑暗,負重前行。
影片被稱作“2024年首部未成年犯罪影片”,不少觀眾映后表示影片“以愛之名”,卻何其沉重,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懸疑電影?!督袢沼霸u》特邀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副教授謝麗麗,探尋懸案背后隱藏的那只“黃雀”究竟為何沉重且發(fā)人深?。?nbsp;
以愛之名的家庭悲劇
電影《黃雀在后!》講述了一個多重反轉(zhuǎn)的“完美犯罪”案件,卻牽扯出了一樁“以愛為名”的沉痛家庭故事。
小鎮(zhèn)上的鋼琴天才少年鄭曉童(陳禹同 飾)原本該擁有一片光明的未來,但雨夜中的一場意外肇事打破了這一切的美好幻想。
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前途,面對唯一目擊者關(guān)秀英(黃夢瑩 飾)的敲詐勒索,鄭曉童的父母鄭衛(wèi)(黃覺 飾)和肖亞珍(陶虹 飾)選擇了殺人滅口,走上了不歸路。這“以愛之名”的善后終究釀成悲劇,它不僅讓天才少年曉童的鋼琴夢碎,也直接斷送了全家的幸福生活,令人為之扼腕嘆息。
“黃雀”背后的深層含義?
電影片名《黃雀在后!》不僅道出了這是一樁重重反轉(zhuǎn)的懸案,也表達出了片名中的“黃雀”有著不同層次的含義。
首先是懸案的真相,是鄭曉童這位少年;第二層是情感內(nèi)核,父母對于孩子扭曲的愛;第三層則是犯罪心理層面,在鄭曉童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
鄭曉童本是一個生活幸福的孩子,有健全的家庭、愛他的父母、美好的夢想以及光明的未來,但是借下高利貸的父親在雨夜中被侮辱和暴打的一幕,讓他帶來了嚴重的心理落差,在這樣的刺激下,他選擇了反擊。
然而,鄭曉童過失殺人之后,父母卻對他說“什么都不用管了,什么都不要想,忘了這件事情”,對于這件事情父母是包辦的態(tài)度,孩子殺了人,不讓孩子承擔相應(yīng)的后果。
我們表面上看到的是愛,但是實際上這是扭曲的愛和不負責任的愛,也給孩子一個不好的榜樣,孩子以后的生活當中會認為如果犯了錯,也會有我的父母幫我處理。父母可以給孩子無私的愛,而這樣的愛是需要有智慧的。
可做避風港,不當墊腳石
除了《黃雀在后!》,近幾年國產(chǎn)大銀幕上也出現(xiàn)了不少關(guān)于青少年犯罪題材的電影,這些影片的出現(xiàn)呼吁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愛是需要有原則的,孩子的成長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是緊密相關(guān)的。
對此,謝麗麗教授通過專業(yè)背景和影視作品,為我們分享了家庭教養(yǎng)孩子的四種方式。
第一種是寵溺型家庭,也是現(xiàn)在社會中比較多家庭教養(yǎng)模式,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他的人格永遠是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對這個社會的規(guī)則不屑于遵守;第二種是忽視型家庭,它跟溺愛型家庭正好相反,孩子做什么家長都不管不問,從而導(dǎo)致孩子內(nèi)心缺乏愛,長大以后沒有安全感,難以找到自我;第三種是專制型家庭,或者說暴力型的家庭,這種家庭的出現(xiàn),要么會讓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要么變得更加暴力,以暴制暴地去傷害別人。
這三種家庭教養(yǎng)模式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有所偏頗,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很多的社會新聞,究其深層原因,背后都有這三種原生家庭的影響。
電影《涉過憤怒的海》和《誤殺》中就是典型的溺愛型家庭,兒子從小到大犯下的所有的錯,無論大小,都是媽媽在幫忙善后,完全沒給孩子心理和人格上的教育,沒有讓孩子去承擔相應(yīng)的責任,因此長大后就一錯再錯,最終犯下不可挽回的過錯。
最好的一種家庭模式是民主型的家庭,“權(quán)威型”的父母,有什么事情父母與孩子之間可以平等地討論,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他的人格是最完整的。
家庭給予孩子什么樣的愛,孩子就會對社會反饋出什么樣的愛,所以孩子不僅是家庭的財富,更是社會的財富,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和諧家庭,創(chuàng)造出一個美好的和諧社會。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