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我張開一雙翅膀,背馱著一個希望,飛過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向往的地方。”
鄧麗君曾把《原鄉(xiāng)人》這首歌唱到華語世界的每個角落,但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這首歌講述的是臺灣鄉(xiāng)土文學家鐘理和的故事。
鐘理和在臺灣文壇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臺灣鄉(xiāng)土文學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夾竹桃》《笠山農場》《雨》等,不僅是他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更深刻地反映了臺灣社會的歷史變遷。
在其離世后十年,其作品的出版在當時掀起了一股鄉(xiāng)土文學的風潮。
為了致敬與追思這位臺灣文壇先驅,1980年,臺灣導演李行根據其同名自傳小說改編,拍攝了電影《原鄉(xiāng)人》,在秦漢、林鳳嬌的演繹下,深情再現(xiàn)了這位文學巨匠的坎坷人生。
綿綿的山巒,蒼茫的林海,皚皚的雪原……
伴隨著鄧麗君流云般甜美的歌聲,因同姓聯(lián)姻而不為世俗禮法所容的鐘理和與鐘平妹,在上世紀40年代毅然決然地踏上私奔之旅。
回到祖國大陸的夫妻兩人,輾轉流浪于大連、沈陽、北平等地謀生,歷經艱辛。
秦漢與林風嬌的表演真切自然,平實中見奇巧,純補里露真情。
秦漢一改文藝片中風流倜儻的形象,深刻地詮釋了鐘理和角色中那份因病痛纏身而顯露的落寞與無力感,以及即便在重重困境之下,依然能夠重振旗鼓、不卑不亢的堅強意志。
林鳳嬌則洗盡鉛華,化身為一個臺灣農婦,身著深藍色斜襟的客家長衫,頭戴一頂笠帽,將勤懇勞作的村婦形象深入人心。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一心愛國的鐘理和雖懂日語,但從不說日本話。他寧可失業(yè),也決不替日本人辦事。
他說:“一個人只為了生活混個一日三餐都可以,可是這有什么意義?我覺得毫無意義。”
在妻子的鼓勵與支持下,懷抱理想的鐘理和開始以江流的筆名,以筆為劍,深情地書寫著所見所聞的鄉(xiāng)土之情。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夾竹桃》,也是他生前唯一出版了的小說集。
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鐘理和滿懷思鄉(xiāng)之情,舉家回到臺灣。
然而命運弄人,由于多年輾轉病榻,家產變賣一空,他只能清貧度日,一邊養(yǎng)病,一邊堅持他心愛的文學創(chuàng)作。
在沉重的打擊下,鐘理和仍頑強拼搏,奮斗不懈,寫出一系列吐露農民心聲的作品《故鄉(xiāng)四鄰》、《原鄉(xiāng)人》等佳作。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榮獲“臺灣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小說二等獎。(第一名空缺)
然而,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最后的盡頭。
這位積勞成疾的作家卻在獲獎之后不久肺病復發(fā),力竭而逝。
鄉(xiāng)土情結融進了鐘理和的一生,以“原鄉(xiāng)人”作為電影的名字,也同樣表達了導演李行對于祖國的眷戀。
他說:“我拍這個片子,除了因為鐘理和的一生具有戲劇性,可以拍成電影外,我尚有一個意圖,就是拿針刺一下大家,告訴大家,我們到這里不是長久的,我們的家還在大陸,我們還是要回去。”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
“原鄉(xiāng)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xiāng),才會停止沸騰!”
臺灣鄉(xiāng)土文學家鐘理和在其小說《原鄉(xiāng)人》中的這句深情告白,道盡了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他的故事和作品,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那個時代臺灣社會的真實面貌,也傳遞出兩岸人民對于家國情懷的深深眷戀。
3月15日15:40,電影頻道將為您播出電影《原鄉(xiāng)人》,一同回望這段跨越海峽、感人至深的歷史故事。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