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樹》新版海報
西恩·潘在片中劇照
布拉德·皮特劇照
素有“電影詩人”之稱的泰倫斯·馬力克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導演,從1973年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以來,在接近40年的職業(yè)生涯中,他一共只拍攝了4部作品。當日在戛納上映的《生命之樹》,是他的第五部電影。馬力克和戛納的淵源頗深,他早在1979年,就以《天堂之日》拿下了戛納的最佳導演獎。這部《生命之樹》和馬力克的其他電影相比顯得比較特殊,因為影片的雛形從他拍完《天堂之日》后就已經(jīng)形成。當時,馬力克把這個電影項目命名為Q,可是由于技術(shù)所限,Q未能開拍。不過Q的故事和主題卻成為了縈繞在馬力克心頭的一種回聲。直到2007年,從Q演化過來的《生命之樹》成為了現(xiàn)實。
《生命之樹》的故事具有著典型的“馬力克特色”。他把故事的目光放在了展示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上。展示了一個人是如何從少年蛻變?yōu)槌赡辏赡甑乃惺氯绾谓?jīng)歷幻滅的,如何又是如何尋找到靈魂和生命的真諦的。這個少年叫做杰克,他從小就生活在父親、母親的觀念的角力中,父親是個利己主義者,凡事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母親是個博愛主義者,凡事都要用博愛和仁慈的目光看待世界。在這兩種相悖的思想的沖擊下,杰克開始迷失自己,因為在社會中,這兩種人生觀無法讓其簡單順暢地生活下去。成年后的杰克歷經(jīng)了幻滅、丟掉了自己的靈魂,在現(xiàn)代社會中摸爬滾打,生活得稀里糊涂??墒堑阶詈?,他卻發(fā)現(xiàn)單純的利己和單純的博愛都不是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找到了問題的緣由之后,杰克開始了新的征程。
按照馬力克的想法,影片要展示出生命的起源和演替,所以影片中出現(xiàn)了一些奇觀化的鏡頭,比如宇宙誕生、生命起源、恐龍、水母之類。不能說這是一個敗筆,但起碼令人費解。據(jù)說,為了能在這部電影里“藝術(shù)性”地展示出來“宇宙、生命起源”這個命題,影片的藝術(shù)指導還專門跑去了大都會博物館里尋找靈感。當然,他的努力沒有白費,這15分鐘的片段被馬力克拍攝得精致而壯觀。影片在節(jié)奏上走的是馬力克的老路子,緩慢、有大量的閃回和插敘,而且頗有些自戀。這樣的節(jié)奏也讓人的觀影難以維系。其實,馬力克的所有電影幾乎都是這么一個敘事節(jié)奏,尤其是當年的那部戰(zhàn)爭片
《細細的紅線》。一部本讓人以為是好戲連連的二戰(zhàn)片,卻被他拍成了一部死氣沉沉、隱喻晦澀的“詩電影”。在演員的表演方面,頂替
希斯·萊杰出演的布拉德·皮特展示出了良好的素養(yǎng),他塑造的法西斯般的父親令人信服。而另一位大牌演員西恩·潘在影片中的表演則可以說是“毫無建樹”??赡芩慕?jīng)歷都放在了另一部競賽單元的影片《為父尋仇》之中了。這么一部具有作者色彩的影片,在戛納一定會收到兩極分化的評價。影片還沒有放映完,就有媒體的記者發(fā)出的噓聲??墒钱斢捌庞惩曛?,又有影評人報復(fù)性地給予了掌聲。無論如何,馬力克的作品值得期待。《生命之樹》究竟是不是一部好電影,還要交給時間去評判。不過影片在戛納的前途,則只能交給評審團成員了。而且,結(jié)果很快就可以知曉。
和在放映現(xiàn)場的“毀譽參半”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媒體的評論文章里,《生命之樹》獲得了幾乎是眾口一詞的稱贊?!缎l(wèi)報》給了影片五顆星的滿分,并評價說:“這是一部瘋狂的、無與倫比的電影。雖然在畫面上寧靜而又詩意,但是人物的心中卻是充滿了焦灼和恐慌的。他展示了人們特有的無數(shù)的情感,從喜悅到恐慌,從愛到恨,從自信滿滿到遭遇幻滅。到最后還是愛將人帶離了泥潭。”indieWire則表示說:“《生命之樹》是一部聲形俱備的電影。不僅在視覺上做的很出色,而且在影片主題上無懈可擊。”著名的《好萊塢報道者》則說:“布拉德·皮特在影片中送上了自己職業(yè)生涯中最完美的一次表演。視覺特效和藝術(shù)設(shè)計堪稱完美。這是一部獨特的電影,它讓我們不得不從自己的經(jīng)歷去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還鮮有電影能做到這種水準。”
下一頁:《妓院里的回憶》:艷而不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