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沈陽穿軍大衣宣傳《風暴》
激戰(zhàn)正酣的賀歲檔中,你可能仍記得
吳彥祖一人橫掃多個城市宣傳
《控制》,你可能還記得
張家輝帶著
《掃毒》席卷杭州,你更不會忘記
劉德華穿“軍大衣”款式羽絨服走上
《風暴》沈陽首映紅地毯,但細心的影迷會發(fā)現(xiàn),明星們在這個賀歲檔突然不來上海宣傳了,想在映后見面會后一睹偶像風采的不少觀眾都有點小失望。
不過,也不要怪片方“忽略”上海,當上海越來越青睞“高大上”的進口片,當二三線城市票房在日漸崛起,轉(zhuǎn)移宣傳陣地不失為明智之舉。因為今年中國電影票房已破200億,二三線城市就貢獻了近七成票房,面對票房“逆襲”的城市,明星們自然愿意蜂擁而至。
賀歲片宣傳紛紛棄守上海
作為電影宣傳“重鎮(zhèn)”,北京、上海、廣州三大一線城市一直是片方必到之地,每年的賀歲片更是少不了來上海“賺吆喝”,但今年卻突然大逆轉(zhuǎn),從打響“前哨戰(zhàn)”的《控制》到賀歲熱映的《掃毒》、《風暴》,幾部影片紛紛放棄帶明星來上海宣傳,反而轉(zhuǎn)向票房日漸崛起的二三線城市。
早在《控制》上映前,片方除了在北京舉辦多場發(fā)布會后,主演吳彥祖一人走遍武漢、南京、西安、成都、廣州、深圳等地宣傳,但獨缺上海。而《掃毒》在北京舉辦了發(fā)布會和票房慶功會,
陳木勝導演帶張家輝走了杭州、長春,帶
古天樂走了重慶,帶
劉青云走了杭州,但同樣放棄來上海宣傳。掀起票房“風暴”的《風暴》也不例外,在上海、北京等多個城市舉行超前點映,并迅速打響口碑戰(zhàn)。但劇組在北京舉行了全明星陣容的首映發(fā)布會后,劉德華便趕赴了沈陽、杭州等二線城市宣傳,其中在沈陽因為穿著“軍大衣”款式羽絨服走紅毯迅速引發(fā)追捧,在杭州更是一口氣走了10場映后見面會,不少身在上海的劉德華影迷都紛紛表示“羨慕忌妒恨”。
當宣傳向二三線城市傾斜后,影片的排片和票房占比也在悄悄改變,一線城市獨領(lǐng)風騷的局面已是過去時。以 《控制》為例,該片排片力壓二三線城市,43.9%的排片比遠超一線37%的排片,當時也是避免與在一線城市熱映的
《地心引力》、《饑餓游戲2》等進口大片正面碰撞。在人次占比上,二三線高達45.7%也遠超一線的41.3%,雖然二三線和一線最終票房占比基本都是44%左右,但一線城市明顯是因為高票價帶起了票房。“吸金”超2億的《掃毒》票房則是廣東領(lǐng)先,排在其后的分別是江蘇、浙江,北京、上海排在其后。而公映4天票房破1.65億的 《風暴》 排片高的集中在武漢、深圳、成都、杭州等二線城市,而且票房產(chǎn)出也集中在二三線城市。
二三線城市對明星熱情高漲
即便二三線城市在崛起,但片方為什么要狠心“拋棄”上海這個票房重鎮(zhèn)呢?《控制》、《掃毒》片方工作人員紛紛不約而同地稱上海 ‘高大上’,“上海不待見我們這樣的片子,影院更愿意排進口片,所以不是我們看不上,是高攀不起。”
《控制》宣傳方無限自在副總周維則表示,關(guān)鍵還要看電影本身,也不是以后都不去上海了,主要是二三線城市地位越來越重要。“而且現(xiàn)在明星檔期越來越緊張,宣傳期可能還有新片在拍,巡回走站就要跟劇組請假,走有限的城市就會挑更能推動票房的二三線城市。”上海博納銀興影城經(jīng)理陳慶奕則理性地分析說:“也不能說上海不待見,只是因為上海電影市場起步比較早,明星來得比較多,所以對于藝人、媒體、影院來說確實存在審美疲勞。相比二三線城市剛蓬勃興起的影院而言,老牌影院對于做見面會這類路演活動的積極性顯得有點低了。”
二三線城市的情況正好相反,不論是影院還是影迷、媒體都對明星宣傳活動表現(xiàn)出超高的熱情。吳彥祖赴南京宣傳《控制》時,由于當?shù)孛襟w和影迷都非常興奮,導致上海赴南京采訪的媒體都沒機會發(fā)問。劉德華在沈陽某商場宣傳《風暴》時,因為身穿自己幾年前在橫店購買的軍大衣款羽絨服走紅毯,圍觀市民幾乎都瘋狂了,而且主辦方提前一周開始籌備,安保人員就近200人。如果在上海,市民當然也會圍觀劉德華,但遠沒這般瘋狂,200人的保安級別換作上海電影節(jié)還差不多。
佟大為工作室宣傳總監(jiān)鄒健的一席話則更能說明問題,“說實話,大城市你就算不宣傳,觀眾也會對你的電影有所認知,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但二三線城市,你去和不去,結(jié)果會很不一樣,因為小地方明星平時都很少去,一去就是轟動一時的大事,大家都會談論和關(guān)注這個事情,進而買票去看你的電影。”
二三線城市偏愛接地氣國產(chǎn)片
《控制》、《掃毒》片方抱怨上海“高大上”不是沒有道理,在日趨細化的電影市場上,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觀眾的觀影口味已呈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陳慶奕告訴記者,一線城市尤其是上海,進口片更有市場,而廣州對港產(chǎn)片需求明顯超過北京、上海,二三線城市則更愛看接地氣的國產(chǎn)片。”
就在前幾天,上海某影院接到某外企賀歲檔包場電話,“請問12月底或1月份有什么大片嗎?我們不看國產(chǎn)片的,就要看好萊塢明星演的進口片。”當然,這個賀歲檔還真看不到好萊塢超級大片,但這正是當下上海觀眾觀影口味的一個縮影。而二三線城市的觀眾對
喬治·克魯尼、
湯姆·克魯斯這樣的大牌并不感冒,他們喜歡的是劉德華、
李連杰、
成龍這樣的大腕,和
徐崢、
黃渤、
王寶強這樣接地氣的明星。
面對同期的
《地心引力》和《控制》的卡司,二三線城市觀眾當然對
姚晨、吳彥祖熟識度更高,在題材和故事上更接近于內(nèi)地文化和環(huán)境,更適合“小城青年”觀看。而今年幾部話題之作,
《小時代》在二三線城市中平均每日總票房比例高達70-80%,
《天機·富春山居圖》 上映后一線城市排片量下滑得厲害,二三線城市卻依然堅挺,最終二三線貢獻了70%的票房。
銀幕數(shù)量暴漲助票房逆襲
當然,在二三線城市票房“逆襲”的背后,最重要的硬件條件就是銀幕數(shù)的激增。據(jù)悉,去年國內(nèi)新增的3832塊銀幕中,其中就有六成約2000多塊銀幕建在二三線和縣級城市,到了今年底,全國銀幕數(shù)有望突破18000塊,其中仍以二三線城市增長最快。
影院多了,觀眾觀影熱情也高了,據(jù)陳慶奕透露,現(xiàn)在北上廣新片首周票房經(jīng)常被二線城市趕超,“二三線城市近年來電影票房確實呈爆發(fā)的態(tài)勢,而且其實在沿海一帶城市中,二三線城市的分界線很模糊,三線城市的票房產(chǎn)出、票價、市場潛力有時與二線城市很接近了。”周維也感慨說:“就在一兩年前,大家談電影發(fā)行、宣傳是談的多的還是一線城市,而且當時十大票倉城市把中國70%的票房都覆蓋掉了,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很多三線小城市也躍居上來了。”
近兩年,萬達院線一直穩(wěn)居票房排行榜冠軍寶座,但今年以來,大地院線有幾個月都反超了萬達院線成為“票房老大”。而大地院線從2006年起家以來就主打二三線城市影院建設(shè),因為公司到東莞、佛山、順德、汕頭等地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當?shù)鼗緵]有影院,有的也是場地破敗、設(shè)備落后的影院,“填空式”建設(shè)令大地院線迅速崛起。而博納旗下影院擴張也集中在二三線城市。愛電影的“小城青年”看場電影再也不用發(fā)愁,交通便利了、硬件條件好了,看完電影還可以順便逛街。
二三線的“掘金”之旅還在繼續(xù)著,比如保利院線、萬達院線、橙天嘉禾院線、星美院線這四大院線在二三線城市新建的影院數(shù)量合計將超過100家。而華誼兄弟近年來也開始頻頻掘金二三線城市,預計至今年底,其旗下影院將覆蓋合肥、哈爾濱、咸寧等二三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