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電影即將成為類型化電影中突起的生力軍
2、青春片異軍突起
其實青春片在內(nèi)地很早就有了,1994年的那部
《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直被奉為經(jīng)典,2001年,
王小帥拍了
《十七歲的單車》,清純的
高圓圓、
周迅讓人印象頗深;之后,
《十三棵泡桐》、
《我11》等青春片票房慘淡,沒能引起關(guān)注。直到2013年,青春片終于崛起了。兩部《小時代》勁收7.8億票房,《致青春》成為史上最成功的畢業(yè)作品,《中國合伙人》掀起懷舊熱潮,
《青春派》更是口碑爆棚。這些看似是偶然現(xiàn)象,其實是必然結(jié)果。
如今,觀影主力人群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吨虑啻骸分兄v述的故事大部分80后都經(jīng)歷過,很多70后也頗有同感,但在這部電影問世前,大銀幕上鮮有此類影片,
趙薇的畢業(yè)作品恰恰填補了這個空白,又是由暢銷小說改編而成,觀眾基礎(chǔ)廣泛。雖然電影中沒有一個大牌明星,但趙薇本身就是一個金字招牌,也是這部戲的一大賣點。
與《致青春》相比,《小時代》的觀影人群更加低齡化,這一點從兩極化的口碑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媒體、影評人都給《小時代》打出了極低的分?jǐn)?shù),但絕大部分掏錢買票的觀眾卻很喜歡,他們多是90后,從小看著
郭敬明的書長大,影片中又是清一色的帥哥美女,戲中略顯浮華的生活對還在上學(xué)的他們而言,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像《小時代》這樣的電影,更加符合好萊塢“青少年電影”的定義。目標(biāo)觀眾年齡在25歲以下,熱衷于追星;電影中所有主角必須年輕且養(yǎng)眼,劇情不能太復(fù)雜,需要一定的波折,結(jié)局最好是大團圓。比如《哈利波特》系列、
《歌舞青春》系列,都屬于這種電影。好萊塢的青少年電影近年來也很青睞暢銷小說,畢竟改編起來相對容易,又有讀者群作為票房基本保障。
在內(nèi)地,此前很少有電影是針對青少年,但這一部分人群已逐漸成為消費主力。
張藝謀、
陳凱歌、
馮小剛等大導(dǎo)演對他們而言沒有太多吸引力,甚至已經(jīng)非常陌生。相對而言,年輕的演員陣容才是他們的購票動力,比如
楊冪、
陳曉等,更對這些觀眾的胃口。2013年火爆影市的青春片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找準(zhǔn)定位,果斷出擊,獲得高票房。正如華策影視公司總經(jīng)理趙依芳所說,未來的電影市場是屬于年輕人的,“青春偶像”更能抓住他們的心。
下一頁:動作片日漸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