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華》的背景安放在1992年的格魯吉亞,社會局勢動蕩不安,兩個少女卻得面對她們的青春綻放。
大街上,人們瘋狂搶購面包。路邊貼滿各種被撕掉以及即便被撕掉的宣傳照片。在家里,她們要面對缺席的父親或者爭吵不休的雙親。去學校,她們又得面對男孩的恐嚇跟騷擾??梢韵胍姡谶@樣的環(huán)境下,女孩的成長恐怕不會那么輕松。
片中出現(xiàn)了一把充滿隱喻色彩的手槍,這把槍是踏入社會的一種預示,也是男孩給予的防身禮物。更不用說,有人要把它解讀為男性或者愛情到來的象征。這把槍幾經(jīng)轉(zhuǎn)手,四處藏放,觀眾不免要猜想它的用途以及它開火的時刻,豈不料,電影卻安排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結(jié)局。
《豆蔻年華》劇照
在故事上,《豆蔻年華》不免要讓人聯(lián)系到去年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的獲獎影片
《少女洛荷》,主人公有相似的年紀,遭遇相似的情感沖撞,同樣置身于動蕩不安的社會環(huán)境,壓迫感十足。但與后者相比,《豆蔻年華》顯然要清淡出許多。
一方面,這是來自于女導演的處理手法。《豆蔻年華》基本以中景和長鏡頭為主,即便是沖突爆發(fā),也強調(diào)時間場景人物的持續(xù)性,不會加入特寫,也不會把鏡頭打碎,逼迫觀眾去接受被激化的矛盾。電影異常講究構(gòu)圖,簡潔干凈,不斷強調(diào)入框入畫,用門框、走廊、過道、窗戶、黑板、橋洞、梯子和鏡框去分割畫面,讓兩位主人公置身其中,接受著規(guī)矩的無形束縛。最明顯的一幕是女孩們躲在家中開趴,媽媽突然回來,艾卡坐在窗臺上,媽媽要她下來,這就是一種位置感的安排和強調(diào)。
全片最華彩的一幕出現(xiàn)在娜迪亞結(jié)婚宴會上,身著藍色碎花裙子的艾卡,突然轉(zhuǎn)入人群中間,跳起了一段精彩的獨舞,似乎進入了絕對自我的世界。這個鏡頭長達四分鐘,一氣呵成。而在少女的右臉上,還留有成人世界帶給她的瘀傷。該段落的用意再明顯不過,再無奈糟心的現(xiàn)實,也無法改變少女的成長命運。娜迪亞被早婚所束縛,但艾卡,或許被寄托了更多的希望。
《豆蔻年華》劇照
另一組印象深刻的鏡頭來自穿越街道小巷的追逐,面對年輕人的爭斗,就像
侯孝賢電影那樣,老年人似乎習以為常,無動于衷。緊接著,危險好像突然消除。影片安排了一個異常真實的追隨鏡頭,危險信號不斷累積、放大,最后在喝水喘息之時被殘酷打斷,宣告完結(jié)。這是發(fā)生在格魯吉亞眾多兇殺案件的版本之一,因為不太重要的原因,人們輕易地剝奪了他人的生命,毫不留情。
聲音在這部電影有重要意義,它表現(xiàn)為信息的提示,像不時出現(xiàn)的廣播;可怕的噪音,從排隊的抱怨到家中的爭吵,在背景處陰魂不散。但也有例外,女孩的歌唱,清澈動人。反抗老師以后,眾人在游樂場玩碰碰車,似乎又有了青春的本來面目。
《豆蔻年華》是典型的成長故事加社會題材,它既直面了少女早婚等尷尬現(xiàn)實,同時對政治局勢包括父輩的命運有所交代,觸類旁通。影片以少女走向監(jiān)獄探望父親的背影作結(jié),意味深長。那仿佛是在說,她依然得面對命運的禁錮,但是,她又主動選擇了面對,與父輩和這個國家嘗試完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