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 國慶節(jié)將至,“十一檔”國產影片的票房爭奪大戰(zhàn)即將展開?!饵S金時代》、
《親愛的》、
《心花路放》等一臉冠軍相的電影早早地擺開營銷陣勢,卯足勁做了大量宣傳。日前,由
許鞍華執(zhí)導、
湯唯主演的《黃金時代》舉行了點映,但觀眾似乎并不買賬。針對影片平鋪直敘的敘事方法,大量使用的話劇式旁白,以及演員直視攝像機的鏡頭等表現(xiàn)方式,網友們紛紛吐槽電影的質量不夠好。
9月16日,香港影業(yè)協(xié)會宣布《黃金時代》將代表中國香港參加2015年第8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從點映的效果來看,許鞍華征戰(zhàn)奧斯卡的勝算并不大。10月1日本片將在全國范圍內上映,同檔期面臨的競爭對手有
陳可辛的苦情片《親愛的》、
寧浩的喜劇片《心花路放》,續(xù)集動作片
《痞子英雄:黎明升起》,還有動畫電影
《麥兜·我和我媽媽》,在這樣的激烈競爭之下,現(xiàn)有的這些不太好的口碑恐怕會對《黃金時代》的票房有一定的影響,畢竟《心花路放》在點映之后幾乎是無差評。
網友評論精選(均摘自于網絡):
《黃金時代》跟
索菲亞·科波拉的
《絕代艷后》一樣都是靜態(tài)比動態(tài)有看點的作品,許鞍華刻意弱化蕭紅私生活的drama屬性,紀錄片一樣地平鋪直敘,雖顯得客觀,卻失去了這位個性自我的女作家本身的爆發(fā)力,湯唯浮嗲的表演給出的只是一個“文佳佳”牌的蕭紅。許鞍華的水準確實不夠穩(wěn)定。——波兒陳
我看了《黃金時代》,這電影最牛逼的地方還是海報的設計。——苗煒
《黃金時代》不是劇情片,也不是好的傳記片,幾乎沒有杜撰,缺乏對一個人的想象,絮絮叨叨絮絮叨叨,就好像照拍了百度百科,還不如我花十分鐘讀完自行腦補的畫面精彩。這不是講述那個思想碰撞內心自由的黃金時代,甚至蕭紅的黃金時代也被一生破鞋所取代。本來是我極期待的電影,現(xiàn)在卻像喝下了一杯白開水。——張花失
這種人生片斷的堆積即便是加上了間離的獨白也不過是自說自話而已。——kidesy
編劇極差。對觀眾說話的處理(敘事與評論混雜)失當,做成偽紀錄片或是更好選擇。把蕭紅拍成了被自由的弱女子,其余人物平板無趣,惟魯迅和錫金尚可。文學臺詞在電影中之違和。畫外音之贅。電影語言缺失,或陳詞(蠟燭滅了)。但總之,許導畢竟是有野心的失敗,好過那些一心想賺的電影。——btr
很
李檣的作品,并非許鞍華。沒威尼斯傳言的那么不堪,有的地方特別好,有的地方特別差。太想站在客觀的角度講述歷史,尤其是間離的表現(xiàn)方式,結果拍得不像劇情片也不像紀錄片。傳記片類拼的不是演技,而是松弛,從這點
郝蕾和
袁泉就特別好,而湯小姐卻一直在摸索著怎樣去演合適。——等待風de滑翔翼
話劇式直入的旁白并未產生更好的敘述感,干凈的攝影和零碎的拼接卻不能說清楚一個很好的故事。講述一個人的一生更多需要的是事件,而非是敘述一種感覺。——raychau
太想站在客觀的角度講述歷史,結果拍得不像劇情片也不像紀錄片,成了一筆流水賬。間離式的對鏡頭講述是個新嘗試,但不見得是個好嘗試。整體太不照顧觀眾,對耐心是個大考驗??吹絻蓚€小時實在太困太累,隔壁小哥睡了幾覺還沒堅持看完……——唐小萬
剛看完《黃金時代》的首映,許鞍華,湯唯,蕭紅蕭軍,魯迅,那個時代,期待太大,反而覺得有些落空。要講的故事太多,敘事反而讓人覺得不連貫,我作為那個時代的熱切愛好者尚有此感,不知道不了解時代背景的外國觀眾們,是否會覺得boring呢。并且一開始當蕭紅自己說自己享年31歲的時候,我覺得真是穿越。——符小呆
雖然我想到了種種可能性,但沒想到是這樣呈現(xiàn)出的劇作結構,為了讓人物被觀眾接受,各種犧牲太大了,不止是散,根本就是破壞——它直接讓整部電影成了一個口述史。然而這種妥協(xié)也是失算的,沒有把文字落到人物的身體經驗上,到頭來也是有形無實。——灰狼
內地文藝片演員表演訓練班朗誦課文大接龍,水準從進階級班干部到入門級關系戶不等。難看到如鯁在喉,如坐針氈,絲毫無情感代入。細分是有兩層間離,一層是影像上的打破第四堵墻,二層是由文章引用書面體代替口語臺詞表達,二者直接破壞了電影的本質肌理,導致最終的潰不成軍。——shininglove
好多畫面太美。不過講述者的身份是創(chuàng)作者對自己介入歷史觀察真相的一種逃避,演員的念白導致了觀眾的疏離。跳來跳去的時空也讓人看起來有障礙。不過,蕭紅的豐富被壓縮了,壓縮成她的幾段小說幾篇散文,這是最不對的地方。蕭紅值得拍得更好。——伍六六
陌生化的嘗試在現(xiàn)階段的中國電影中是非常少見的,對于剛剛培養(yǎng)起來的院線觀眾而言,必定是過于先鋒了。這就好像撐桿跳一樣,有一個人成績一直是兩米,他跳過了兩米就可以拿第一,可是他挑戰(zhàn)兩米二,失敗了,于是等于沒成績,這跟那些永遠跳不過兩米的人是不可一概而論的。電影需要探索,而探索有風險。——文文周
此前不久,《黃金時代》作為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閉幕影片在水城亮相,亦收獲了兩極化的口碑評論。對于觀眾的反應,導演許鞍華似乎并不太在意:“我不知道我們這個試驗到底成功不成功,可是我覺得至少不是完全的失敗,那就好了。(我心目中的黃金時代)至少是要活出自己最大的可能性。”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許鞍華冒險用“陌生化”的手法做了一次嘗試,但民國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歷史階段,教科書式的講授方法恐怕很難迎合觀眾日漸挑剔的口味。也許正如學者楊早所說的那樣:“以蕭紅的傳奇人生,拍戲劇沖突容易,拍流年似水反而很難。從市場出發(fā),看見的是吸引青少年的意義,從文化出發(fā),看見的是為此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