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里還有春夢嗎?
Sir知道這樣問一定讓人很尷尬。
而對于某些人來說。
更難以啟齒。
一件小事。
但越小,才越難——
《37秒》
Sir以為,這是近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電影。
片名不明所以。
海報冷冷清清。
故事也讓人一時接受不了。
但視而不見,真是我們的遺憾。
01
看故事梗概,三個詞馬上會抓住你的眼球:
少女,H漫,買春。
???
電影前半部分,開車場面確實不少。
比如,偷偷一個人關(guān)在房間網(wǎng)上沖浪。
(像極了差點被抓包的你)
視頻教學(xué)不夠,還要用模型深入學(xué)習(xí)。
到情趣用品店挑選款式,挑到大小、形狀、顏色滿意為止。
不滿足于一個人自習(xí),就一對一幫扶學(xué)習(xí)。
先是約。
約不到,干脆買……
“服務(wù)員”阿幸擺上定時器,打開小彩燈,計時1小時。
在經(jīng)歷懵懂、緊張、興奮、羞澀后,發(fā)生了什么?
Sir不深入展開。
總之,這一切性好奇被發(fā)現(xiàn)后,女主角夢馬,和母親發(fā)生了劇烈爭執(zhí)。
在媽媽眼里。
自己的乖乖女變了,“臟”。
活像一個蕩婦。
接下來,夢馬在媽媽的眼皮子底下逃跑,離開家,和一個異性飛到國外……
看到這里你會以為——哦,又是個叛逆少女的那點動蕩青春。
這是對《37秒》最大的誤解。
02
夢馬,23歲,家住東京,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
你沒看錯。
她每天出門,坐的是輪椅。
因為患有先天性腦癱,生活難以自理。
我們的日常行為,比如吃飯、穿衣、洗澡,對夢馬來說都不輕松。
因此,媽媽承包了她的生活。
事無巨細地照料她。
留什么發(fā)型,讀什么書,都是媽媽說了算。
就連出門穿什么衣服,都不能自己做主。
-我今天可以穿裙子嗎?
-不行 外面太多變態(tài)了
-我陪你去 就讓你穿裙子
被母愛保護得很好的她,心里有一個不知當不當講的想法。
23歲了。
她不想只做媽媽的小孩,夢馬也打算要開啟自己的人生。
她能獨自出門,獨自乘地鐵,還有自己的一技之長。
對畫漫畫很有天賦,隨意觀察周圍的人,就能畫得惟妙惟肖。
她和人氣作者彩香一起繪制的作品,在網(wǎng)上有十萬粉絲。
確切說,是彩香有十萬粉絲。
夢馬的夢想寄生在她身上。
彩香剝削她的才華,消費她的夢想,把夢馬原創(chuàng)的故事,以自己的名字出版,只付給她低廉薪水。
在人前裝作不認識她,對雜志編輯說夢馬是她的助理。
夢馬想獨立發(fā)表自己的作品,卻被編輯拒絕,理由是和彩香的風(fēng)格太像。
她的夢想,被母親設(shè)置了柵欄,被合作者斷了去路。
而誰能想到,改變這一切的,是一通“色情電話”。
接聽彩鈴就透出不正經(jīng):
我濕得一塌糊涂……
我們能讓您硬起來……
抱著投稿的嘗試。
夢馬撥通的,是一家H漫雜志的電話。
這會是一家什么公司呢?
里面的人應(yīng)該都是猥瑣癡漢吧。
她驚訝,但不恐慌,冥冥中意識到,有點意思。
走進這家雜志社,夢馬就此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墻上大大方方掛著裸體漫畫;
整間辦公室充斥著急促的喘息聲……
負責(zé)人藤本(板谷由夏 飾)看罷她的作品,問的第一個問題,直接讓夢馬大腦當機。
你做過嗎?
原來,藤本很看好夢馬筆下的故事和角色,但有一個瑕疵,她畫的性愛場面不夠逼真。
為了讓她畫出更好的作品,藤本誠懇建議:
你破了處再多帶些作品來給我吧
的確,藝術(shù)來源于經(jīng)驗,光憑想象是不行的。
沒經(jīng)驗怎么辦,創(chuàng)造經(jīng)驗也要畫!
這才有了前面的一系列嘗試。
看彈窗很多的網(wǎng)站,逛情趣用品店,約炮,買春……
想要捕捉到創(chuàng)作里的每個細節(jié)。
如果你以為,這是個殘障人士上崗就業(yè)的勵志片。
那么你又錯了。
就像廖一梅在《柔軟》中寫過這么一句話:
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
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夢馬突然間闖入一個眼花繚亂的世界。
但她還沒有了解到自己。
03
少女對性欲的探索,只是淺顯的第一步。
一旦被滿足而無進一步的探索和反思,劇情拍到這兒。
在Sir看來,可能比小H片更糟糕。
夢馬這個角色被惡趣味和勵志套路給消費了,人物的弧光變成死光。
還好還好,沒有發(fā)生。
導(dǎo)演宮崎光代談到過她拍本片的起因是,她發(fā)現(xiàn),少有人關(guān)注到殘障人士群體的性生活問題,并且大家對于性這個話題,還是趨于保守。
即使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一個人如果超過20歲但還沒有戀愛或者性的經(jīng)驗,依舊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無形的壓力。我們可能會對這個問題避而不談,但是這個問題它就在那里。
關(guān)注特殊群體,首先要做到尊重。
尊重他們作為一個人的正常欲望,性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部。
性,是一個生理的起點。
導(dǎo)演鏡頭下的少女情欲,真實鮮活,毫不掩飾,卻絕無獵奇之感。
性,引發(fā)的是心理的互動過程。
人們真的能與一個殘疾人毫無芥蒂地相處嗎?
當然了,有抗拒的。
新宿酒店里,忐忑的夢馬問男公關(guān),能不能吻她,被對方婉拒。
抱歉 這有違公司政策
對不起!
是否有這樣的行規(guī),不得而知。
Sir更傾向于認為,他雖體貼地沒明說,但難掩抗拒。
最終,性退出聚焦,讓位給更本質(zhì)的人際關(guān)系。
更多人,對夢馬報以善意和尊重。
熱心幫助她的阿舞姐、無償陪護她的小俊,就連新宿街頭隨便一個變裝陌生人,都稱得上十分友好。
Sir印象最深的,就是出鏡時間極短的雜志社負責(zé)人藤本。
她自然地問起,夢馬為什么坐輪椅。
在得知對方是殘疾人后,設(shè)身處地想,許多人第一反應(yīng)可能是道歉,或表示遺憾,覺得問得唐突了。
藤本的反應(yīng),是沒有任何異常反應(yīng)。
就像對方說的,是再正常不過,自然不過的事。
正是這些人物連帶著向我們展現(xiàn)出,一個盡量摒除了刻板印象的社會。
他者,對特殊群體給予平視。
就像電影海報上寫的——
“殘疾,是一種心境。”
對殘疾人作出定義的,并不是身體,而是我們社會的規(guī)訓(xùn)。
我們?nèi)巳硕贾?,歧視不對?/span>
但我們卻很少丈量,“愛”對于特殊群體的傷害。
《37秒》細膩而尖銳地深入到了這一話題。
還記得我們的開局嗎?
一對母女,控制與寄生的東方式命題。
媽媽對女兒極盡照料,卻忽略了她作為成年人,也會有自己的意識。
夢馬感謝媽媽的付出,卻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她的付出所累。
Sir隱去了一個細節(jié),留在最后說。
想證明的是,影像里多公式,生活里多褶皺。
褶皺就是不斷重復(fù)又產(chǎn)生變化的生活痕跡。
夢馬雖行動不便,但能獨立完成簡單的日常動作,比如吃飯。
可媽媽卻下意識地,幫她切盤子里的食物。
愛與控制的疊影,一個普通母親很難厘清。
夢馬吃慣了媽媽做的飯菜,直到走出這個家,和外面的人一起吃飯,她才知道,拉面里也可以加檸檬汁。
發(fā)現(xiàn)食物里可以加自己喜歡的調(diào)味,即便它們看上去并不搭配。
這才是夢馬成長的第一步。
就像在母女二人積累的沖突爆發(fā),夢馬對媽媽喊出的話——
別再把我當小孩一樣對待!
你表現(xiàn)得好像是為了我而犧牲你自己
可你只是害怕獨處!
雖然傷人。
卻也揭開了一個被掩藏已久的傷害。
媽媽用愛束縛住女兒的同時,也束縛住了自己的人生:
因為我是單親媽媽,因為我的女兒有殘疾,所以我必須全身心奉獻給她,不能再去追求我自己的事業(yè)、興趣、愛情了。
身體的障礙,或許能將人束縛在輪椅上。
但內(nèi)心的設(shè)防,才阻止了更多的腳步。
好在電影最終給了我們一個既殘酷,又溫暖的結(jié)局。
夢馬來到泰國,她去見未曾謀面的爸爸和姐姐,實則也是更多地去了解自己。
原來,自己和姐姐出生僅相隔37秒。
也是這37秒的缺氧,讓她成為兩姐妹中患病的那個。
遺憾嗎?
痛恨嗎?
在得知自己的命運起源后。
夢馬悄悄地說:
見到了姐姐,我很高興。
高興我是承受苦難的那個人。
夢馬終于走出輪椅,走出房間,走到了更寬廣自由的,于自我的和解中。
殘障少女的欲念,本質(zhì)是渴望融入主流、獲得獨立、對等關(guān)系的“不服”。
那所有人的呢?
越是當下被壓抑、焦灼的時期。
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在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我要活,我要愛,我要工作,我要遠行……
等待時機,等待回應(yīng)。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