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武漢封城,人們在遭遇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之時,迎來了一個最不平凡的新年。大年三十晚上,跟隨著各地援鄂醫(yī)療隊奔赴前線的,還有一群扛著攝像機的紀錄片人。他們或穿上防護服與醫(yī)護人員在救治一線共同經歷生死搏斗;或敲開身處“風暴”中心的武漢普通市民家門,記錄下他們在不平常之中的日常;或是帶上手機和無人機,走出家門,在武漢的街頭來一場邊走邊拍的記錄;更有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的外國人,決定用自己的鏡頭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武漢……今天,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tài)化的當下,這些紀錄片人終于有時間放下手中的攝像機,一同走進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金爵電影論壇,與大家分享他們在抗疫前線的所見所感。
記錄時代更應關注個體敘事
作為獲得過荷蘭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jié)大獎的資深紀錄片導演,范儉有過拍攝重大事件紀錄片的經驗,他的《活著》和《十年:吾兒勿忘》聚焦汶川地震。今年3月,范儉和澎湃新聞團隊一起向武漢出發(fā),他們選擇了離疫情風暴中心最近的居民社區(qū)百步亭作為拍攝的“主戰(zhàn)場”,那些表現社群關系的故事,最后被集結成了一部作品,取名《被遺忘的春天》。
與2008年深入汶川地震創(chuàng)傷的第一現場不同,這次去武漢,范儉有意選擇了“往后退一步”,“我從開始就沒有想到去醫(yī)院拍,想對生活日常進行拍攝。因為在這種疫情之下,武漢人的生活日常是怎樣的,人的關系又如何被影響,在當時并沒有被外界太多關注,這不符合紀錄片的觀察態(tài)度,也不是新聞視角的觀察,所以我就選擇去社區(qū),這反而給了我更大的空間。”
但是范儉的想法遭遇到了現實的阻力,“很多人是拒絕的,不愿意被拍攝,因為我們的拍攝是需要在家里,而且長時間待在家里拍私人空間,事實上也把他們家簡單的私密暴露出來了。他是確診的,他是確診的家屬,這本身就是一種暴露,需要很大的勇氣。我們被拒絕了很多次之后,終于有一個人同意了?!?/p>
而做新聞調查記者出身的范士廣,面對突發(fā)的疫情,最本能的反應就是“我要去新聞的中心,我要去告訴大家那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痹谶@之前,由他任總導演的紀錄片《人間世》曾引發(fā)過廣泛的社會關注,這次他決定再次把鏡頭對準戰(zhàn)斗在一線的醫(yī)護人員。但他有意拋棄了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而是更多地關注個體化的感受?!霸谔貏e重大的災難面前,我覺得個人化的敘事、經驗和體驗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支撐,而且會讓你看到個體中的經歷。若干年之后再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是更為寶貴的東西。所以我們就展開了100個人的采訪計劃,我們離開武漢前一天還在采訪?!狈妒繌V認為,紀錄片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反映現實和時代的時候,能呈現出這個世界的復雜性和人的復雜性,“這是你的天性要做的一件事情?!?/p>
“全民記錄”正打破創(chuàng)作邊界
與范儉和范士廣的專業(yè)出身不同,武漢人林晨是一名VLOG博主,在B站上也是小有名氣。在封城的日子里,他用手機和無人機拍攝創(chuàng)作的系列短視頻《武漢日記》是疫情初期大家最早看到的武漢影像紀錄。這些視頻在網絡上被大量轉發(fā),引來熱議。
作為“非專業(yè)”紀錄片人,林晨沒有作為紀錄片導演的自我角色界定。但正如論壇主持人、學者、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指出的,林晨對無人機的使用呈現了非常有趣的敘述視角,區(qū)別于傳統(tǒng)紀錄片。傳統(tǒng)紀錄片中無人機的客觀視角在《武漢日記》里,成為了個人化的主觀視角。林晨解釋:我要從我的視角探索這件事情,所以我首先配上自己的旁白,把無人機的起飛過程也拍進去,使它和我產生關聯,讓無人機看見的成為我能看見的東西?!?/p>
如果說林晨的《武漢日記》完全是一次個體視角的呈現,那么導演、詩人、文藝評論家、大象紀錄創(chuàng)始人秦曉宇正在制作中的全民記錄計劃《余生一日》則像一束聚光燈,打在了生活的萬花筒上,試圖把不同的視角集結起來。而這種企圖具有啟蒙意義:“大家突然覺得,原來我記錄的生活是有意義的,它就是歷史本身,原來我就是一個歷史的書寫者?!鼻貢杂钫J為全民記錄的時代和全民導演的時代正在來臨?!耙驗槲覀兣臄z的設備非常普及,一個智能手機就能完成高質量的拍攝。真正的創(chuàng)作就是要打破邊界,而不是劃地為牢。全民記錄計劃,這只是一次嘗試,以后這種方式會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p>
秦曉宇還表示,相比在前線拍攝,而重要的是往深處拍攝。深處也許不再是環(huán)境、社會層面或者公共空間,而是心理情感和私人空間。而后者恰恰是電影藝術和文學作品最有表達能力的地方。
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疫情期間,帶來了兩部帶有典型新媒體屬性的作品《南京抗疫現場》和《好久不見,武漢》。區(qū)別于其它拍攝疫情主題的紀錄片人,竹內亮預設的觀眾不僅有中國觀眾,還有日本乃至全世界的觀眾。這使他在自己的影片里總是不斷在中文和日語間切換表達,并成為了自己影片的出鏡主角。
《好久不見,武漢》的拍攝對象,是竹內亮用微博招募征集來的100名網友中篩選出的10位。通過與拍攝者交朋友、打成一片,竹內亮以在華日本人身份進行的主觀講述,呈現了最客觀的記錄,以此告訴世界發(fā)生在中國武漢的真相。
竹內亮透露,《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上走紅后,改變了很多外國人對武漢的印象。他也毫不掩飾自己對中國、對武漢的熱愛,“我希望通過我們的作品去掉外國人對武漢的偏見,我們會一直記錄下去,因為,這是最重要的時期?!?/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