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造了我們的世界。
佩戴口罩、進門測溫、掃碼通行……一些特別規(guī)則成功將我們馴化。
有人說,習慣就好。
但我們的習慣里,好像忘了一件事:
你認真戴了口罩。
那你有認真扔口罩嗎?
別說Sir小題大做。
疫情一年多了,從一開始的一“罩”難求,到現(xiàn)在供應充足,價格回落,口罩的使用方式也越來越凡爾賽。
一次性口罩,很多時候被當作了“一次性門票”。
比如公園景點。
前腳在入口處,憑“票”入場;
后腳在景點內,椅子上、垃圾桶旁邊、地上,一些口罩被隨處丟棄。
△ 來源網絡
輕飄飄的一個口罩。
正在以看不見的方式,聚集成一個龐大的次生災害。
我們用一年就養(yǎng)成的習慣。
需要多少年,才能讓其他生靈從陰影中解脫出來?
01
摘不掉的口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
我們摘下的一次性口罩,都去了哪里?
好像會和其他的垃圾一樣,送到垃圾處理廠。
如果真是這樣當然好了。
但這種美好的想法很容易就被戳穿。
到底有多少口罩成為漏網之魚?
據(jù)環(huán)保組織“海洋亞洲”稱——2020年有超過15億個一次性口罩流入海洋中。
全球各地的海洋紛紛被發(fā)現(xiàn)大量被丟棄的口罩和橡膠手套。
一位環(huán)保組織的創(chuàng)辦人在索罟群島海灘旁發(fā)現(xiàn),除了平時常見的塑料瓶等垃圾外,很多一次性口罩也被沖上海灘。
一撿,就是70多個。
印尼芝利翁河,打撈起大量廢棄口罩。
早在2020年5月。
法國環(huán)保組織就在地中海中發(fā)現(xiàn)大量的一次性口罩和手套。
創(chuàng)始人說,“假設有10%的口罩被隨意丟棄,那么在疫情期間我們訂購了20多億只一次性口罩,很快地中海的口罩將比水母還多?!?/span>
這只是在歐洲。
而全球每個月使用的口罩和塑膠手套,大約有1940億個。
一次性醫(yī)用口罩,材料之一主要是聚丙烯無紡布。
聚丙烯(PP)本身就是一種常見的塑料材料,我們日常使用的塑料桶、水杯、透明餐盒等,都是用聚丙烯做的。
450年都不能完全降解。
而在此之前。
它們會隨著洋流四處飄蕩。
疫情的后遺癥,也注定會伴隨著我們數(shù)百年之久。
02
誰的口罩之痛
口罩闖入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可以學會它,可以習慣它。
但對于地球其他居民來說,卻是永遠的迷——這是什么?能吃嗎?
攝像機已經接連拍攝到各種生物和口罩的“合照”。
海龜看著海洋中飄過來的口罩、大鷹叼著一塊口罩、一只猴子啃食著口罩........口罩甚至會出現(xiàn)在海底,和一只章魚親密接觸。
口罩保障了人類安全的同時。
也給動物留下巨大的危險。
巴西環(huán)境保護工作人員在一只被沖上岸的企鵝尸體胃里發(fā)現(xiàn)一只........完整的口罩。
僅是口罩的繩子,就會給動物帶來纏繞的風險。
法國一個非營利組織在地中海附近的泄湖中,發(fā)現(xiàn)一只螃蟹被口罩纏繞而死。
Sir可以想象出,這只螃蟹生前和這只比它身軀還要巨大的口罩掙扎了多久。
一只腿部被口罩帶子緊緊纏住一周的海鷗,走路只能跌跌撞撞,腳也開始浮腫。
直至動物協(xié)會小心地為它剪開口罩帶子,它才恢復了自由。
加拿大的一只鳥兒就沒那么幸運了。
當有人發(fā)現(xiàn)這只小鳥時,它已經被口罩吊死在樹枝上,因為它的喙和翼下都被口罩帶子緊緊纏住兩天。
去年11月,科學家在香港水域發(fā)現(xiàn)7只身亡的海龜。
大部分的海龜體內都被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海洋垃圾。
一只海龜?shù)捏w內,從喉嚨、胃部到大腸小腸都有海洋垃圾,其中包含了一個完整的塑膠手套。
但注意。
從大規(guī)模消費口罩到現(xiàn)在,僅僅短短一年多。
引起的關注有限。
被報道的,也僅僅是口罩污染中的冰山一角。
但塑料污染,早已殺死無數(shù)動物。
據(jù)聯(lián)合國數(shù)據(jù),每年大約有800噸的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如果加上已經在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多達1.5億噸。
這相當于平均每一秒鐘,就有一卡車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一張讓Sir記憶深刻的海獺攝影照片。
可愛的海獺漂在水面上,蓋著自己的“塑料小被子”。
它卻不知道,這塑料袋是致命的——可能會纏繞它導致溺水窒息,不慎吞咽碎片還會導致中毒。
據(jù)說救助人員接近海獺的時候,它仍然緊緊抓著塑料袋,困惑的眼神就像在天真地問:
“為什么要拿走我的小被子?”
豆瓣9.8的《藍色星球2》。
Sir還記得很多讓人心碎的動物。
大海里有一只好像穿著漂亮裙子的海龜。
但攝影機靠近后,才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被塑料網袋緊緊纏住,負重前行。
如果不是節(jié)目組營救,它可能很快會因為無法負重而死。
每年誤食塑料喪生的海鳥超過100萬只,每年至少有1500萬海洋生物死于塑料污染。
而隨地丟棄的口罩。
是被收錄到它們命運里,一種新的酷刑。
03
改變你的習慣
聰明的人類。
只要不像動物一樣誤用口罩,就萬事大吉了嗎?
不。
只是你看不到。
之前說,塑料會分解成塑料碎片。
而碎片表面會附著有害物質。
隨著大氣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等形式,或者微生物、小型海洋生物、肉食性海洋生物這條食物鏈,變成無孔不入的存在。
也就是說。
你早晚要習慣——新塑料時代的到來。
2020年,美國《科學》雜志發(fā)表一研究結論:
“每年,在美國西部受保護地區(qū)的大氣沉積物中,累計有1000多噸微塑料,相當于1.2億-3億個塑料瓶?!?/span>
結合美國本土面積,大約每天產生的微塑料沉積物,約合33億個塑料瓶。
△ 電子顯微鏡下的雨水
與你無關?
這些微塑料會被海洋中的貝類或魚類吞食,藏在海鮮中,進入你的人體。
檢測顯示,每半打生蠔,就有50顆塑料微粒。
2018年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首次在人類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料,直徑在50至500微米之間。
2019年,一項研究指出,全世界每個人每周平均攝入約2000個微塑料顆?;蚶w維,約為5克塑料。
一張直觀生動的圖片:
人類每周會間接吃掉一張信用卡。
你以為我們能輕易摘下的口罩。
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口中。
遠不止如此。
今年的最新研究中,首次發(fā)現(xiàn)人類胎盤中含有微塑料。
口罩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廣泛地使用。
雖然一直有限塑令的說法。
但口罩作為必需品,怎么限?
新冠病毒還會長期存在,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病毒。
也就是說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摘不下口罩。
我們能做的。
除了習慣,還有謹慎對待自己的習慣。
是否。
可以從一個口罩的善始善終開始?
比如,養(yǎng)成這些新的習慣:
1. 把口罩丟進垃圾桶之前,先把兩邊的耳帶剪掉或用手扯掉,避免發(fā)生動物被纏住的慘?。?/span>
2. 使用后將口罩放入帶蓋的垃圾桶中,或與公共垃圾放在一起。
3. 如果外出時周圍沒有垃圾桶,那就把它們帶回家,千萬不要當做垃圾隨意丟棄。
為的只是。
等到真正摘下口罩的那一天。
迎接我們的,不是一個窒息的地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津安4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