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人太甚的《小舍得》大結(jié)局了。
所有人在輪流瘋魔一遍后都重回正軌,迎來了強行happy ending。
要說氣炸全網(wǎng)第一人?
田雨嵐:謝邀。
戳開話題,每個網(wǎng)友都被氣得暴斃,恨不得沖進屏幕里在田雨嵐頭上暴扣。
當(dāng)家長,她“雞娃”教育。
興趣愛好叫停,課外培訓(xùn)加塞,一加就是五個起步。對兒子的關(guān)心總是分數(shù)排名圓周率,奧數(shù)翰林金牌班……考得好就陽光燦爛,退步一點就暴風(fēng)驟雨。
做子女,她偏愛挑事。
看不慣南建龍偏心自個兒的親生女兒,教唆母親爭地位、爭財產(chǎn),要在房產(chǎn)證上加名字。
職場上,她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私人恩怨摻和進工作里,一言不合就背后使絆子,可到真有事兒時,又得想盡辦法求南儷。
而比田雨嵐更氣人的,永遠是下集預(yù)告里的田雨嵐。
以至于這部家庭劇后期成功升級為恐怖片——
子悠底被田雨嵐逼瘋!
因壓力過大精神分裂,出現(xiàn)幻覺
這自然成了田雨嵐開始意識到自己問題的轉(zhuǎn)折點。
不過,讓子悠承受這么多,真的是太慘了。
劇情看得人窒息,但火也是真火。
特別是關(guān)于田雨嵐一角的討論,從角色本身到演員演技,熱度完全壓過其他主角。
蔣欣,又一次把配角演火了。
一個有意思的盲點也被再次提起:
她演女二的戲必火,一演主角就不討喜?
縱觀娛樂圈,神奇的體質(zhì)并非只出現(xiàn)在蔣欣身上,比如王鷗、楊蓉、唐藝昕……都有類似的“困境”。
難道真的是她們沒有女主命?
先說蔣欣,這不是她第一次把配角演出彩了。
最早憑角色出圈,應(yīng)該是在張紀中版的《天龍八部》里。
她飾演的木婉清,外剛內(nèi)柔,不通人情世故。
在大理無量山上被王夫人手下追趕時,她臉蒙黑紗,出手爽颯潑辣。
在屢次得到段譽相助后,才漸漸褪去堅硬的殼。
尤其是危機時刻摘下面紗,讓段譽瞧見容顏的那一幕,眼神流動,真心就算這么交付了出去。
真正爆火,便是《甄嬛傳》里的華妃。
一句“賤人就是矯情”,火成了懟人的段子。
她的囂張跋扈,凌厲狠辣,讓人氣得牙癢癢,但其實她不過是個在感情里天真偏執(zhí)的可憐人。
之后《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一面是想拼命躋身上層社會的“撈女”,一面是被全家吸血,感受不到親情溫暖的長姐。
看得人又恨又憐。
別看都是配角,但勝在個個鮮活。
這份鮮活,一是來自于角色本身。
兼具兩面性、不完美,所以自帶人性的真實和復(fù)雜,像極了生活中會遇到的人。
她們身上引人怒叫人恨的點,恰恰又加劇著人物的悲劇色彩。
就拿《小舍得》里的田雨嵐來說——
她處處要強,凡事都要比個高下,但她越是虛張聲勢,越是暴露內(nèi)心的敏感不安。
好強,不過是她用來掩蓋自卑的遮羞布。
當(dāng)她一哭,卸下偽裝,你很難不跟著心軟。
?
二是來自于蔣欣外放型的表演方式。
《甄嬛傳》的導(dǎo)演鄭曉龍評價過蔣欣:
“一個很有爆發(fā)力的演員。”
為愛的華妃,為錢的樊勝美,為面子的田雨嵐,在一定程度上,這些角色都帶有極端性和爆發(fā)性。
而相比內(nèi)收式演技,蔣欣擅于運用肢體語言和眼神,來表達人性強烈的世俗欲望。
她能爆發(fā),能讓人印象深刻。
外向型的人物遇上外放型演技,一拍即合。
但是演女主?
未必就能有這么高的適配度。
隨手挑了幾部她擔(dān)起女主大梁的作品:
慘,就一個字。
幾乎沒有上及格線的。
且不說劇本爛是大問題。
先從人設(shè)上看——
不論是《如果歲月可回頭》里的斜杠青年,《盲約》中天真呆萌的大齡剩女,還是《凡人的品格》里的傻白甜。
這些女主們,要么是小白花,要么形象過于扁平。
本適合塑造復(fù)雜、激烈人物的演員,突然去演性格單一的角色,很容易發(fā)揮受限。
稍一使勁,就會讓觀眾覺得做作、浮夸、用力過猛。
人設(shè)不符,限制發(fā)揮。
而外在條件不符,也會成為阻礙。
一方面,蔣欣的臉型線條雖然圓潤,但是五官走勢偏成熟。
長眼形,內(nèi)眼角下鉤,人中偏長且淺,薄唇。
相比主流審美推崇的女主臉,她不笑或皺眉的時候,又容易多一絲“苦相”。
演悲劇性人物加分,可如果演純積極向的女主類型,不僅違和,還不利于積累觀眾緣。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類似的,比如楊蓉和唐藝昕。
兩人多演古裝劇,從長相上看,屬于小家碧玉的類型。
眼睛笑起來很好看,但眼神里都帶著點精明和嬌蠻感。
一句話,不夠大氣。
另一方面,蔣欣的身型屬于大骨架,高個子,自帶強氣場。
做個簡單對比——
《奔騰年代》里,她飾演的戰(zhàn)斗女英雄,金燦爛。
盡管看起來比旁邊的佟大為更壯碩,但符合角色特征,倒也不覺得違和。
而一旦變成《半生緣》中的女學(xué)生顧曼楨。
說她嬌弱可憐,你信?
說她手無縛雞之力,你信?
說她孔武有力,一拳能打飛十個祝鴻才,我信!
再加上蔣欣出演這些女主劇,基本是在演火了上一個配角后。
觀眾看劇,必定會一邊抱著高期待,一邊將新角色和以往的表現(xiàn)作對比。
而人設(shè)違和+形象違和,劇自然容易被吐槽,空有演技也很難扛起來。
從角色本身到形象問題,說到底,更多的還是市場的選擇。
在大多數(shù)的國產(chǎn)劇中,女主的人設(shè)還是走著老套路:
傻 白 甜。
即便不再傻,圣母型人設(shè)依舊是主流,相對扁平化。
就看《歡樂頌》里——
有五美,女主安迪也還是五人之中最冷靜理智的人設(shè)。
像曲筱綃、樊勝美這樣個性突出的角色,只能是女配。
港真,要論“姐氣”,安迪真的比不過樊勝美。
那蔣欣這樣的演員,永遠都演不火女主了嗎?
其實華妃、樊勝美到田雨嵐的接連爆紅,正在給出一個強烈信號:
觀眾的審美已經(jīng)變得逐漸多元化。
比起偉光正的完美,比起不切實際的“圣母”,我們更喜歡也更希望在影視作品里,看到接地氣、有人性的角色。
這些角色可以不那么善良,可以有不堪,但他一定是真實的。
比如,樊勝美一角引發(fā)關(guān)于生家庭的討論;
田雨嵐的雞娃教育引起人們對教育內(nèi)卷的焦慮;
……
所帶動的社會話題,正是觀眾對演員、對角色的另一重認可。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觀眾多元化審美和傳統(tǒng)影視價值觀的碰撞。
對于演員來說,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戲路,很重要。
對觀眾來說,影視劇不再是主角獨大,一個出彩的角色往往比戲多戲少更重要。
只要演得好,管她什么配角,在我心里就是女主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