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懷納百川,志越萬仞山。
目極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柳青
1905電影網專稿 一支筆桿看起來似乎沒什么分量,可是要想書寫一個時代、一群人卻往往沒那么容易。
柳青,原名劉蘊華,是我國當代著名小說家,陜西省吳堡縣人,早年從事革命活動,創(chuàng)作的作品大多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他的作品影響了像陳忠實、路遙、蘆葦等陜西文學一眾創(chuàng)作者們。
![]() |
作家柳青 |
提起柳青,可能早已離我們很遠,但他所創(chuàng)作出的《種谷記》、《創(chuàng)業(yè)史》以及《銅墻鐵壁》等作品卻始終在陜西文學創(chuàng)作路上熠熠生輝,尤其是《創(chuàng)業(yè)史》被譽為“經典性的史詩之作”, 表現了中國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 |
柳青作品《創(chuàng)業(yè)史》 |
“要想寫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細節(jié)的真實不是表面的真實。”在柳青的眼里,他的寫作絕不僅僅觀察那么簡單,他像是把自己也放在了寫作的世界中,想要去和筆下的人真真切切的生活在一起。
他放棄了坐在北京寫作的優(yōu)厚待遇,拋下所有的名利職位,來到陜西的皇甫村扎進這個他所深愛的土地,而這一扎就是14年。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著容易,一身西裝革履來到種地勞作的農民群眾中間,柳青深覺融入群眾并不容易。這份格格不入,他無法深扎。
剃頭、下地。 “既然要扎根人民,扎根土壤,我要從這個泥土里長出來,那么就是把以前的所有的東西要徹底改變。” 他拋去僅有的城市里帶來的痕跡,過上了素衣麻布,試著和他們近一點,再近一點。
可就像編劇王力扶說的:“種地這事兒,它讓做人和寫書都變得復雜。”柳青的帶著原先官員、作家的身份選擇了農民,“在政治正確和文學使命上怎么建立自己的良知和怎么取舍自己的利益,就是更大的人性主題。柳青恐怕是第一個把幾個身份合并成一個真正的農民的第一人。”
柳青講道:“人生的道路雖然很漫長,但是最關鍵的就是那么幾步,一定要選擇好。” 在60年代,他收到了第一筆稿費,拿出來捐給了機械廠,開醫(yī)院,為皇甫村拉了電線。始終,他從未對自己的選擇感到后悔。
農民的苦難好像是自己的苦難,他也無法想明白的事兒。望著無際的黃土,他掙扎著往前,或許柳青滿含熱淚的道出:“我就是失敗了,也是對文學的一種貢獻。”才讓那些時代之后一代代的筆桿子們做出同樣的選擇。
5月21日即將上映的《柳青》將柳青這個大寫的人,重新拉近我們眼前也并不容易。演員成泰燊:“因為柳青這樣一個作家,他是極其低調,他沒有任何浮夸的東西,作為演員去接近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吧,你不能有一絲一毫表演的成分,你只能是浸泡在他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等所有的這些里面,讓他的靈魂和精神在演員這個軀體里頭復活。”
《柳青》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柳青的選擇,柳青的悵然,他將一生中最熱絡的體察投向了那片土壤,投向農民,投向自己。他在塑造自我,同時選擇和眼前的苦難并肩。在充滿愛的這一天,感受《柳青》對現實的高溫觀照在合適不過了。
編導觀察:柳青不是企業(yè)家,他的妹妹也不是柳紅。一個在年輕人中幾乎沒有知名度的作家,卻用自己的14年,扎根農村寫作長篇。就像他說的,人的一生很漫長,但是關鍵要選好那么幾步,柳青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在放大一個人的“良知”。(袁丹陽,《今日影評》 當期編導)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