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質樸畫卷再現修建紅旗渠生動故事
圖為電視劇《紅旗渠》劇照。資料圖片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的電視劇《紅旗渠》,再現了上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人民在縣委領導下,克服艱難險阻、修建紅旗渠水利工程的生動故事。圍繞這一感人史實,多種藝術形式提供了豐富的敘事藍本,1998年播出的電視劇《難忘歲月——紅旗渠的故事》,至今讓人記憶猶新。電視劇《紅旗渠》以質樸清新的氣質亮相熒屏,讓新時代的人們再次感受50多年前林縣人民修建紅旗渠的動人華章。
??電視劇《紅旗渠》帶給觀眾深深的感動,首先是紅旗渠本身的奇跡和紅旗渠精神賦予的,更是由作品所真切還原的歷史質感與燭照時代的精神內涵帶來的。
??樸實無華的風格滲透在《紅旗渠》的方方面面。劇中,太行山的崇山峻嶺、黝黑的山洞隧道、貧瘠荒野的土路,林縣百姓樸實的面孔、素樸的裝束,眼神中寫滿對水的珍視、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都盡力還原出幾十年前的環(huán)境氛圍,以及當年修建紅旗渠的物質條件與技術水平。
??全劇開篇,林縣大旱缺水的情形著墨不多卻極具沖擊力:水生娘因打碎水罐自盡,吳念祖妻子因缺水病故,當地百姓、家族因缺水、找水、爭水產生矛盾沖突,瞎子叔因找水摔傷死去……這為當地從百姓到以縣委書記林捷為代表的縣委班子,下定決心修建紅旗渠水利工程提供了充分的行動理由和精神動力。
??引漳河水入林縣,修建紅旗渠,是一個巨大而艱難的水利工程,劇中對此表現得充分而細膩。當地自然條件惡劣、地形險峻,在太行山懸崖絕壁上施工險象環(huán)生。當時,技術條件與機械設備落后,物資匱乏。沒有水泥,自己造;沒有炸藥、自己造;沒有水平儀,青年突擊隊自己做。林縣人民為修建紅旗渠克服了無數技術難關。作品還表現了當地農民最初因缺乏科學素養(yǎng),不按圖紙施工、胡亂挖掘與技術員之間發(fā)生的激烈沖突……這一切都自然地構建起全劇沉實有力的敘事動力,讓情節(jié)一波三折、張力十足。
??為修建紅旗渠,突擊隊員先后有幾十人犧牲,悲壯中,讓人感受到林縣人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堅韌不拔。這一點,既表現在學生們齊聲背誦的《愚公移山》篇章,也滲透在恩師路長信教授在弟子犧牲后親赴紅旗渠工地、收水蓮做學生等催人淚下的場景中。
??在《紅旗渠》中,以水蓮為代表的年輕女性是修建紅旗渠的重要力量。作品適度再現了一些人對修建紅旗渠的干擾,表現出紅旗渠修建不僅要克服自然環(huán)境險峻、物質條件匱乏等困難,還要解決觀念落后等問題。這種干擾凸顯了以林捷為代表的縣委多位領導干部的高風亮節(jié)與責任擔當。劇中,令人感動的一幕是林捷堅持繼續(xù)修建紅旗渠二期工程,并立誓如果失敗,將從太行山上跳下去、向當地百姓謝罪。
??人物形象動人、可信,也是該劇比較成功的基礎。林捷、李明陽、孫士厚、童昆等多位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林捷對百姓始終懷著一顆滾燙的心,是一位真正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的好干部。劇末,他因挪用國家專項資金用于修建紅旗渠而被審查,縣委班子成員、銀行行長、水利局局長等多位領導以主動攬責來保護林捷,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林捷的人格魅力和林縣縣委的凝聚力,以及共產黨人敢于負責的擔當精神。其他人物形象,如青年突擊隊的水生、水旺,水蓮、桑紅以及石頭爺等都生動而鮮活。
??紅旗渠精神已深深沉淀并鑄造著中華民族的偉岸脊梁,將不斷感動一代又一代人。這是本劇帶給觀眾的重要啟示。(作者:戴清,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2021年11月1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