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人民日報》微博熱搜詞條“請不要美化阿爾茨海默病”曾一度引發(fā)熱議,而《媽媽!》《哥,你好》《海的盡頭是草原》等電影也都涉及到阿爾茨海默病,尤其以此為宣傳點的《媽媽!》上映以后評價褒貶不一,也引起廣大網(wǎng)友的熱烈討論。有人稱電影讓人重新認識阿爾茨海默病,也有人認為電影是在美化這個疾病。
多部影片都以阿爾茨海默病作為題材,可能許多觀眾對這個疾病的認知也是來自于電影。而大家看到的是阿爾茨海默病真實的面貌嗎?本期《今日影評》邀請了影評人閔思嘉與中國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協(xié)會神經(jīng)認知分會委員、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何金婷教授,將通過兩位的雙視角,共同解析電影中的阿爾茨海默病。
在最近關于阿爾茨海默病的影片中,《媽媽!》《哥,你好》《海的盡頭是草原》都在不同程度提及了這個疾病。《哥,你好》中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戲劇的前提,推動主人公幫爸爸尋回記憶從而展開的穿越劇情;《海的盡頭是草原》里主人公被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錯認為女兒,也就是他的妹妹,從而讓主人公踏上尋找妹妹之旅。而《媽媽!》是三部里面真正把阿爾茨海默病當作主題的,也是其中最受關注和爭議最大的。
@閔思嘉:它(《媽媽!》)一方面把阿爾茨海默病作為一種宣傳,然后去讓大家關注。但是最后我們回到影片中發(fā)現(xiàn),它也沒有真正地切實地關注到這種群體在病痛當中所感受到的那種痛苦,甚至是監(jiān)護人在監(jiān)護自己患病的家屬的時候,所經(jīng)歷的這種磨難。這種真正經(jīng)歷了阿爾茨海默病病癥的群體,他們會覺得,可能這部電影寫的不是我們自己,也沒有關注到這個病癥。這可能就是它帶來爭議的原因吧。
同樣電影《困在時間里的父親》也對阿爾茨海默病病人出現(xiàn)幻覺做了戲劇化的處理,影片主人公所處的空間和周遭的人物都會因為他的幻覺產(chǎn)生變化。通過表現(xiàn)這種幻覺對病人的記憶以及對自己認知的傷害,表現(xiàn)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的困擾和痛苦。電影里對這個疾病的表現(xiàn)是戲劇性的,真實生活中的病人到底是怎樣的狀態(tài)?
@何金婷:從電影院出來,我旁邊一個女孩就跟她那個媽媽說,奚美娟演的不像是老年癡呆癥的患者,她好像一個神經(jīng)錯亂的人。她可能對阿爾茨海默癥有一個錯誤的認知,就是她以為阿爾茨海默癥就像老年癡呆癥的一部分,只是記憶力減退但很安靜。但實際上阿爾茨海默癥,記憶力減退只是它其中一部分表現(xiàn)。奚美娟老師展現(xiàn)出,正是阿爾茨海默癥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除了伴有記憶力減退,還伴有情緒和性格的改變,另外還有幻覺和精神癥狀。我們看《媽媽!》的這個電影,它整個細節(jié)的這呈現(xiàn)還是很美的。實際上我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這種患者,他的這個生活的狀態(tài)是很狼狽的。電影應該是把他們從生活中場景美化了一下,搬上了銀幕,也給大家的感官可能會更好一點。
因阿爾茨海默病而受苦的不只有病人,還有病人的看護者和陪伴者,這個角色往往就是病人的家屬?!秼寢專 防?,看護者是馮濟真的母親。影片在這方面的描述可能是這部作品比較欠缺的地方,《媽媽!》里不管是看護的過程還是做決定的過程都比較詩意化,以至于讓人覺得不夠真實。我們可以從紀錄片《人間世》看到更真實的例子:一位女性,她的丈夫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并發(fā)肺炎,她不得不替丈夫做出拔管還是繼續(xù)上呼吸機治療的決定;另外有一位男性,他的父親也是罹患這個疾病,而自己的女兒面臨高考,兩邊都需要照顧,用他自己的話形容,他是“兩頭燒的蠟燭”。這種真實的困境,是很難通過藝術化的表達方式體現(xiàn)出來。
劇情片本身作為藝術化加工,其對疾病的痛苦表現(xiàn)力度固然不如真實紀錄片來得震撼。對疾病的適當詩意化表現(xiàn)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一名創(chuàng)作者,這種疾病不應該單純地作為我們的構思素材去消費它,而是應該被作為表現(xiàn)的主體,我們通過自己的藝術處理,去表達它與服務它。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