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已經有不下20部的電影,像是揭秘電信詐騙的《孤注一擲》、關注“雞娃”教育話題的《學爸》、亦或是改編自泰國殺妻案的《消失的她》都是直接取材于社會話題或者是真實事件,電影創(chuàng)作好像從“IP熱”變成了“原型熱”,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一起探索。
電影創(chuàng)作境界的進步
目前的電影創(chuàng)作,已經從過去的類型片為上的時代進入了一個原型+類型片的時代。觀眾的觀影需求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過去,電影人們更多的是把各種類型奇觀和敘事的奇觀做好,觀眾就會被帶進這個奇幻的電影世界,但是影片跟觀眾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心理連接。像是在過去屢屢打破票房紀錄的影片,如《西游降魔篇》、《捉妖記》、《美人魚》等,它們的一個特點就是在虛構的電影世界為觀眾們帶來了足夠的樂趣,觀眾們在觀影的時候就是追求的是放松與娛樂。
然而現在的觀眾更在意獲得情緒價值,影片的內容能夠引發(fā)共鳴,才會吸引更多的觀眾。像是今年大火的《孤注一擲》,正是因為觀眾們看到了太多因為電信詐騙而家破人亡的新聞,也因為自己或父都曾接到過詐騙電話,所以能夠極大地引發(fā)觀眾的關注,不僅自己去看,還會帶上身邊的人一起。
影片作為揭秘境外網絡詐騙全產業(yè)鏈內幕的電影,緊扣社會熱點,將電信網絡詐騙問題呈現得淋漓盡致。當電信網絡詐騙已成為違法犯罪的重災區(qū),許多身邊人經歷讓觀眾對這類詐騙深惡痛絕,而《孤注一擲》正是抓住了這一社會痛點,把犯罪分子如何利用電信網絡進行詐騙的全產業(yè)鏈進行了深入剖析和揭示。
從詐騙集團拼死逃出的受害者的親身口述、部分新聞媒體的臥底調查,更拉高了公眾對于緬北詐騙的恐慌和關注。公眾急切地想了解詐騙集團的內幕以釋放焦慮,在這種社會情緒中,《孤注一擲》可以說踩住了觀眾那根敏感的神經,火爆是理所當然的。
電影產品的雙重屬性
電影作為文化產品具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屬性。電影創(chuàng)作者與投資人從“經濟人理性”的角度上來講總是希望謀求更大的利潤,但是電影具有鮮明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本質屬性也表明了電影人們在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因為電影與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它具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有著影響社會倫理道德、文化環(huán)境、教育等廣泛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領域的功能。因此電影帶來的社會效益能夠比經濟效益帶來更深遠更持久的廣大效益。
同時,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電影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是可以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相互轉化的?;鸨钠狈磕軌虼偈闺娪八婕暗纳鐣掝}被更多的關注到;電影的原型故事或是熱點話題也能夠帶動票房的增長。
拿下31億票房,排名中國影史票房第19位的《我不是藥神》就是這樣一部影片,該片改編自真實的“陸勇案”,由文牧野執(zhí)導,徐崢、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等主演,講述了神油店老板程勇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制藥“格列寧”獨家代理商的故事。
影片通過白血病人買印度仿制藥治療的事,以小見大,由點及面。表面上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病人生病買不起高價藥,但事實上它反映了一個民生問題,道出了無數老百姓的心聲。
如今電影把握著時代前沿,向大眾傳播著輿論導向,電影行業(yè)必須在堅持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與經濟效益相互統(tǒng)一,爭取做到“叫好又叫座”。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