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米兒》:向云端的少年白馬夢
“今天的時代是一個加速的時代!”當加速主義成為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一種表征,人們一旦陷入“覺昨是而今非”的“加速度”怪圈,必然會出現(xiàn)肉身與心靈的脫離,乃至割裂。正如羅薩在《共鳴——一種世界關系的社會學》中所討論的那般,現(xiàn)代社會的主體如何與周遭的社會建立某種充實或共鳴的關系,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的關鍵議題。正因此,人們才會在木心《從前慢》的低吟婉轉中獲得與加速相對應的“緩步”的生活體悟。《江米兒》恰恰是一部從頭到尾,由內而外散發(fā)出“慢生活”節(jié)奏的現(xiàn)實主義電影佳作。貫穿其中的既有對時代加速度問題的回應,又串聯(lián)起電影溫情的孩童視角,更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藏地文化的純粹與良善。
談及生活加速度的特征,必然會觸及“快餐式文化消費”的癥結。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生命認知的步調與文化體驗出現(xiàn)了巨大的裂痕,而這著重讓“快與更快”成為日常的主流。問題在于,一味超越式的加速度容易造成溝壑,并滋生自我“拔苗助長”式的追趕情緒,這不僅使生活喪失“慢下來,看風景”的美好可能,還進一步強化了“卷起來”的大跨步心理。如此,讓本就樸素、簡單的生活陷入狂風驟雨般地侵擾與誘惑,從而丟掉堅如磐石的內在信念。恰是在這一維度的思考中,電影《江米兒》的意義被無限放大。悠揚的馬鳴,湛藍的天空,清澈的眼眸,其為觀眾呈現(xiàn)了藏族少年多杰與白馬江米兒的故事。鏡頭內外,觀眾可以看到一個少年內心中流淌著與江米兒深厚的情誼,這種不加雕飾的美,正是電影所呈現(xiàn)的一種慢生活日常,它足以對抗俗世的諸多紛擾。確切地說,電影之所以憑借“慢”的生活節(jié)奏來呈現(xiàn)出社會“加速度”的某種思索,正是導演潘朝奉的私貨夾帶。在西藏旅居生活十年之久,本就讓潘朝奉的題材選擇、審美風格乃至于鏡頭語言被抹上了藏地本土化的底色,“少年與白馬”的組合也增添了更多有關浪漫主義的純粹哲思與夢想追尋。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江米兒》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生活內外蠅營狗茍與真善抱樸的對立,猶如卡爾維諾在《命運交叉的城堡》中對蕓蕓眾生與大千世界的箴言相告:世界應該顛倒過來看,這樣一切才清楚。
相比于大多數(shù)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人物選擇,《江米兒》充滿了挑戰(zhàn)性。為何會產(chǎn)生這種思考?原因在于,老少人物設定的電影本就具有演繹的難度,更何況其題材還是少數(shù)民族類型。倘若未在藏地生活,就無法更為具象化、細節(jié)化地傳遞出當?shù)氐娘L土人情,甚至淪為被市場排斥的文藝民俗獵奇片。不過,好在這些問題都在導演的鏡頭中被一一抵消。潘朝奉了解藏地,更加熟悉人們的生活起居。因此,選擇藏族少年多杰的兒童視角,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更好的表現(xiàn)故事主題,更延展了有關成長蛻變與以夢為馬的少年心事。實際上,任何一部兒童視角的電影都充滿了溫情的力量。從馬基德·馬基迪的《小鞋子》、李煥慶的《7號房的禮物》以及新銳青年導演王麗娜的《第一次的離別》等等,這些以孩童為主要講述視角的電影,為觀眾塑造了多樣化的人物形象,但卻從一而終地秉持對少年身心成長的關照。諸如電影中,多杰初次與江米兒見面后便決定將其買回家中,于是乎他搬磚、撿牛糞,并愿意為江米兒與母親產(chǎn)生細微的矛盾。所謂怒馬鮮衣少年夢,在此時此刻成為多杰內心的白馬夢。置身于“小孩只分對錯,大人才看利弊”的社會規(guī)訓話語中,《江米兒》更顯其自身的思想創(chuàng)設,比起大人視角下對社會現(xiàn)實離亂涼薄的白描,孩童維度的觀察意義正在于某種“朝氣復歸來”的價值趨向。
當然,誠如諸多觀眾對于電影平鋪直敘化表達的質疑一般,《江米兒》的確存在如流水般緩慢的講述步調。從故事敘事節(jié)奏的角度來看,過于平穩(wěn)的敘事線索鋪排自然會造成審美疲勞,但電影極大程度上展現(xiàn)了藏地風景背后的文化旨歸。盡管,《江米兒》并非一部紀錄電影,其沒有為闡釋藏地而刻意為之的目的,但無論是少年多杰,還是江米兒的出場,故事背后都被濃縮成了一幅藏地文化與文明輸出的影像圖繪。對于觀眾而言,這些表達更為重要。畢竟,我們所面對的是社會橫沖直撞、加速生活帶來的差異化問題,而這亟待需要筑牢共同體意識。既是命運共同體,也是文化與文明共同體,同樣也需要一種“共同體美學”的審視。毫無疑問,近些年對于藏地文化關注的影像繁多,無論是張楊導演的《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亦或與藏地有關的紀錄片,如曾海若《第三極》、程工《極地》、馬莉《無鏡》等等??梢哉f,這些與藏地有關的影像不僅為西藏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進一步而言,其也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鋪設了更為專業(yè)化的道路。在影像故事聚焦的人物身上,觀眾能夠挖掘到更多精神內在生長的啟迪,更多生活熱愛的初衷,以及“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靈魂叩問。即便對于《江米兒》來說,主題詮釋并不復雜,也無須過多的意會,但歸根結底,電影透露出少年多杰的白馬心聲與熱望,足以讓我們看到孩童本應該有的天真與無邪。這恰是藏地文化良善發(fā)展的一種闡釋。
“搖滾詩人”許巍在藏地紀錄片《第三極》的主題曲中寫道:何必管一片海,有多澎湃;何必管那山崗,它高在什么地方,只愿這顆跳動不停的心,永遠有慈愛。對于內在善的追尋,似乎永遠都無法停歇?!督變骸酚蒙倌昱c白馬的故事鐫刻了藏地文化的烙印,而我們又將以何種方式留下文化對自我的形塑意義,以此更為有效地應對“現(xiàn)代性就是速度”的社會發(fā)展癥結。這才是有關影像內外的對于作品意義的追問。(作者:韓貴東 劉姝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