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一碗“黯然銷魂飯”,一份“撒尿牛丸”,拯救了處于人生低谷的男主角——史蒂芬·周,也挽救了周星馳岌岌可危的演藝聲譽。
時隔二十八年,電影《食神》即將于8月31日登陸內地院線。讓我們跟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一同重返1996年,看《食神》里潛藏著周星馳怎樣的內心獨白,它又如何令周星馳重回巔峰,從“星仔”變“星爺”。
史蒂芬·周:從油膩到滄桑的一生
《食神》被稱為周星馳的“半部自傳電影”,男主角史蒂芬·周不僅名字與周星馳的英文名如出一轍,其人生經歷也與二十八年前的周星馳大同小異。
影片開始,史蒂芬·周顛覆了周星馳以往的銀幕形象,他是一位油膩的且成功的中年人,在食神評選大會結束后痛罵廚師們無能。
而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史蒂芬·周滿頭銀發(fā),充滿了滄桑感。這個造型成為周星馳之后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經典形象,這也是他對自己中年形象的自我認識。
在拍攝《食神》之前,周星馳自立門戶,投資拍攝電影慘遭虧損,并拒絕片商降薪的要求,一時間被貼上了“耍大牌”的標簽?!妒成瘛飞嫌持埃襟w報道幸災樂禍,直言“周星馳喝粥吃飯,就靠食神。
索亞斌:周星馳可能把很多的人生積怨與挫折感都放到了《食神》里,他在影片中的造型變化,也反映了周星馳心目中的自我定位。
《食神》vs《喜劇之王》
從不甘到豁達
《食神》和《喜劇之王》,是周星馳的演藝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在周星馳的創(chuàng)作序列里,這兩部電影是最能夠表達他個人的人生體悟的兩部作品。
索亞斌:這兩部作品有點陰陽相承的感覺,《食神》中兩次評獎都是有黑幕操縱的,直白地表達周星馳對香港電影金像獎評獎的不滿。這在之前周星馳聯合執(zhí)導的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fā)》中更為明顯。
但這份“積怨”在3年之后的《喜劇之王》中卻不見了蹤影。也許因為此時《大話西游》已在內地傳播開來,周星馳重新被觀眾認可,甚至更進一步,也許是他已經放下了對于獎項的執(zhí)念,此時的他已經豁達許多。從《食神》中認為自我天賦異稟,只是缺乏的賞識的人,到《喜劇之王》中只要堅持熱愛,找到屬于我自己的舞臺,無論是否獲得世俗意義上成功都無所謂,周星馳的人生體悟也豁達了許多:要想重新獲得觀眾的認可,就要識得這份平常心。
喜悅與悲傷的雜糅:從星仔到星爺
周星馳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一些金句,《食神》中的“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喜劇之王》中的“看前面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也不是,天亮之后會很美的。”這些金句表面上充滿喜感,實際卻是苦中作樂。
索亞斌:周星馳的電影中有一種雜糅感,他把卑微的、渺小的,偉大的、崇高的,悲的、喜的,成功地糅在一起。不讓觀眾在某一種情緒里面沉浸得過久,而是讓人在這種復雜的情緒里不停地打轉。比如,《喜劇之王》中尹天仇(周星馳 飾)與柳飄飄(張柏芝 飾)在夜晚看風景,明明眼前什么都沒有,還要在那兒自我安慰。但是如果我們往下一想,正是因為白天要去打工賺錢,才會選擇晚上欣賞風景。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在一定程度上,周星馳也做到了這一點。從《食神》開始,周星馳一系列導演的作品從標簽式的特色更多地轉向對人性的洞察,這也是周星馳從“星仔”到“星爺”的重要轉折。
雖然周星馳已經不再高產,但是等待他的新作品的呼聲似乎仍然是觀眾中更為主流的聲音。
那么,為什么我們還要去影院看一部老電影《食神》?
索亞斌:這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心態(tài),比如,還“星爺”一張電影票,或者是像我一樣特別想去看一看大銀幕上的《食神》是怎樣的表現力??匆豢慈说街心晗胍D型卻還面臨著困擾的周星馳,是如何在絕境之中摸索著前行。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