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聚焦第3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今日影評》推出系列特別節(jié)目《真論電影——2024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深度對話錄》,三問中國電影,共話電影發(fā)展得失,繪就新的征程。即日起欄目組將陸續(xù)推送系列節(jié)目完整采訪文稿,敬請期待。本期對話嘉賓:導演、編劇 劉曉世。
主持人曉麗(下文簡稱曉麗):今天邀請到了青年導演劉曉世,作為電影新力量,在這次的論壇上您有什么樣的觀點?
劉曉世:我講的主要是電影智能化進程中的人本,就電影創(chuàng)作在技術不斷變革的時代,就是如何堅持人,去描寫人,投入人的情感去讓電影保持原始的手工感、人工感和電影原始的魅力,再融入新的科學技術、人工智能技術。
曉麗:人工智能、人本智能,實際上這些概念越來越多地加入到電影的環(huán)境當中,您覺得在電影實際當中的運用上,這些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劉曉世:人工智能對電影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首先是創(chuàng)作端,比方說我們做一個編劇,現在還不太成熟,未來有可能GPT或者其他寫作軟件可以去為編劇提供基礎服務基礎工作,比方查資料、概括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因為它有大數據、有算法,在這個層面上效率會比較高。另外一個就是在生產端,比方說搭建一個場景,用虛擬拍攝跟人工智能結合的技術,它會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會讓拍攝變得更簡潔更方便。
曉麗:如果我們具體來說,您的《長空之王》這部作品,大家可以看到整體質量非常的高,其中有人工智能或者是人本智能的運用嗎?
劉曉世:人工智能其實主要是在虛擬拍攝,還有前期的預覽上,我們那個時候人工智能還不是那么的成熟,所以我們主要用虛擬拍攝軟件來做預覽,用虛擬拍攝LED屏來做跟物理拍攝相結合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曉麗:您剛才在回憶的時候也把我拉回了《長空之王》上映前夕,我們對它其實帶有很大的擔憂,因為那個題材飛機要在天上飛很難拍的,它是基本做不到真正的實拍,比如說站在平行于飛機的旁邊那個鏡頭,它一定是后期很多的輔助,那么在眾多的項目輔助當中,您覺得哪個技術幫助到您最多?
劉曉世:我覺得電影是一個綜合的學科,我們要實現一個鏡頭,它不是依靠單一的手段,比方說我們在拍演員在天空中飛行,或者演員在空中做機動,10年前我們做鏡頭的做法可能就是用貼圖的方法,照著圖片來做三維來模擬地表的肌理;現在的技術可以做到什么,我們可以去開一架直升機,飛到4000米的高空,我們以廣角的方法去掃描整個全景的效果,然后近一點的方法去拍掃描地表的肌理,所以它出來的效果就比傳統(tǒng)的貼圖會變得更加真實,貼圖因為它的照片是平面的,在打光的時候,由于光線變化產生的體積變化,肌理的變化就沒有那么明顯,所以它就不生動。
曉麗:您說科技、技術這個概念實際上在很多領域都在不斷地發(fā)展,比如醫(yī)療、教育、經濟等等,在電影這個領域的發(fā)展速度,您覺得跟其他類型比它是快的,中度的還是滯后的。
劉曉世:我個人認為科技在電影當中的應用相較于整個社會來講還是相對慢一點,因為電影它在很大程度上,它不單是簡單的工程和技術,它還是一個人文學科,它跟文學、音樂、社會都會產生非常大的關聯性。
其實人工智能它一開始在機床、醫(yī)療等方面的介入的力度和時間要早,電影還相對會慢一點,因為電影的魅力還是在于差異化、個性化以及手作感,而不是千篇一律基于算法和大數據出來的一個最大公約數。
所以學科人工智能進入這個領域比其他領域要晚,我覺得也是合情合理,慢速恰恰是藝術與科技之間的一點點距離。
曉麗:如果說現在從事電影的青年導演們,他們希望在自己的作品當中更快地運用技術的話,您覺得他們需要掌握什么樣的能力才能夠更好地擁抱新技術呢?
劉曉世:其實人工智能的寫作軟件、文成圖軟件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就是你愿不愿意,首先我覺得我們要有緊迫感和危機感,要有擁抱新技術的智慧,但同時我個人認為要批判性地使用技術,就是我們既要用這個技術,但又不能把技術看得無所不能。它在一個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它應該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應該很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曉麗:您說現在的技術在電影領域相對來說有著比較慢的速度,但我們知道觀眾的生活當中是方方面面的,他們擁抱技術可能比我們還快,舉例來說您比較擅長的航空飛行領域,據我所知,相關航展現在正在展出非常高精尖的飛機,很多觀眾都已經看到了,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來說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劉曉世: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鋪墊,一方面可以讓普通觀眾意識到我們國家航空裝備快速發(fā)展帶來的民族自豪感;另外一個就是這些裝備的普及和應用,其實可以拉近裝備跟觀眾的距離,讓觀眾對裝備熟悉又好奇,它本身就給創(chuàng)作進行了一定的鋪墊。如果是說我們沒有這款裝備,我們的電影可能就是一個幻想類的電影,如果說大家都知道殲35a是什么樣子的,大家對它充滿期待,我們出現在電影里面,它就是一個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區(qū)別就在這,現在很多年輕人對航空航天、對人工智能、對科技領域喜歡的程度比10年前的規(guī)模、基數要大很多。
曉麗:明白,我們阻礙不了觀眾擁抱這些新技術,但我覺得作為創(chuàng)作者,可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比觀眾更早更熟悉地去了解這些新技術。我先問您一個問題,比如說大家在這兩年非常高興看到殲20飛過的時候,您第一次了解殲20是什么時候,您比觀眾早了幾年?
劉曉世:我比觀眾可能早了應該十幾年,因為我的工作原因,也親歷見證了殲20各個型號的變化,它的需求跟科技發(fā)展的程度都有非常大的關系。
曉麗:當我們的創(chuàng)作者已經提前至少10年先看到殲20那顆螺絲釘的時候,我想我們的創(chuàng)作很難不扎扎實實地創(chuàng)作出好的質量來。那么接下來再想問問您,因為您的第一部作品當中,我們有看到王一博和于適這樣的青年演員,而他們扮演的恰恰也是青年試飛員,在臺前幕后的這兩撥青年人身上,您想傳遞出來什么樣的時代精神?
劉曉世:軍營它不是一個社會場景,我們也無法去接觸真正的戰(zhàn)斗機飛行員軍人還有軍隊的生活環(huán)境,但是我們把當下的年輕軍人的精神面貌呈現給全國觀眾,我覺得這是當下創(chuàng)作者非常重要的一個使命。我們要讓年輕人和社會上很多中年人了解我們的部隊發(fā)生了什么,今天的軍人跟以前抗美援朝、解放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那些軍人有什么樣變與不變的東西,我們傳承了什么,我們發(fā)揚了、變化了什么樣的東西,我覺得是電影非常重要的一個點,找出當下跟以前的不同,然后又能找出當下跟以前共同的東西,讓觀眾知道我們今天社會行業(yè)、個體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曉麗:我看過您之前的采訪,說您拍第一部長片,其實走過了22年才拍出了第一部的電影,現在回頭看,我們與其說是您選擇這個題材,不如說這個題材選擇了您,未來您還是會繼續(xù)在這個題材和方向上去創(chuàng)作嗎?
劉曉世:希望,因為這個題材的拍攝需要動用很多社會資源。就看部隊工業(yè)部門有沒有這個需要,還有我的能力有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能不能有能力去勝任這個工作。
曉麗:您覺得需要什么能力?
劉曉世:對行業(yè)的了解,了解人、了解行業(yè)的動態(tài)特點,了解中國航空工業(yè)、中國空軍,而不是美國空軍或者俄羅斯空軍的獨特特點。還有就是我們對技術變化,比方說我們設計一個空戰(zhàn)動作,中國的飛機可以怎么做,俄羅斯的飛機可以怎么做,以色列飛機可以怎么做,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我們的方法或者是別的國外的方法簡單的用在中國電影里面,我覺得那個可能就會造成不準確、不具體也不中國化。
曉麗:第一部作品取得成功之后,您覺得后來對您的創(chuàng)作節(jié)奏,或者您現在的工作生活的狀態(tài)會有影響嗎?
劉曉世:沒有影響,接著閉關在不停的寫。
曉麗:您第一部(電影)的時候,我記得是做了百萬字的采訪。
劉曉世:對,我覺得其實百萬量級還是一個就比較小的,對于每個電影來講,你要想把一個人物一個故事寫得很通透的話,你前期采訪的人、采訪的信息量都是海量巨大的。
曉麗: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說您可以不拍電影也能生活得很好,您在您的單位工作的狀態(tài)也非常好,到底為什么一定要拍電影?
劉曉世:我覺得電影挺有意思的,對科技的愛好、對電影的愛好,我覺得都是我個人想進行下去的,只要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會具備一直做下去的動力。
曉麗:我們不知道您的下一部作品會在什么時間面世,但我相信一定是您誠意滿滿的作品。那么也想問問您,距離上一部作品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在這個期間您對于電影市場對于當下觀眾的一些反饋有著什么樣的觀察?
劉曉世:其實在《長空之王》上映之后,我也一直在跟看過《長空之王》的觀眾包括軍迷交流,也請教他們對《長空之王》的看法,然后他們也指出了一些他們喜歡的點,比方哪個地方他們覺得很感動,哪個地方他們覺得做得不足,聊過幾十位甚至上百位軍迷,我很虛心地從他們給的建議中去思考,去記錄他們對電影的看法,可能會對我下一部電影的創(chuàng)作會產生很好的指導作用。
曉麗:他們給到您什么樣的深刻反饋印象?
劉曉世:在作品結尾的時候,敵機已經進入我們的防空識別區(qū),我們還需要報告,為什么不去擊落它。其實當時在做劇本的時候,在這一點上這不是一個創(chuàng)作者可以決定的,它跟一個國家的軍事政策、軍事策略有關,還有就是我們對戰(zhàn)爭的看法有直接的關系,雖然是說別人闖入到我們防空識別區(qū),我們沒在第一時間擊落它,但是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擊落它,還有一個我們還是很愛惜和平,不想因為一架無人機闖入我們的領空,我們就挑起戰(zhàn)爭,如果能用對話的方式,能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我們就絕對不會用戰(zhàn)爭的手段來解決。因為戰(zhàn)爭無論在任何時候,其實我們都是不提倡的,但是我們是具備這個能力的。
曉麗:也就是說在具體的劇情上,其實觀眾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您也都傾聽。
劉曉世:我很理解他們都很愛國,他們覺得人家都來了,為什么我們不擊落他。
曉麗:所以您很尊重和關注情感方面的表達,同樣如果反哺到其他的框架上,比如說敘事的節(jié)奏上,現在我們都知道短視頻時代的沖擊,您對此有著什么樣的觀察?
劉曉世:短視頻相較于電影來講,的確有它天生的優(yōu)勢。第一個就是短視頻它的投資比較小,拍攝的設備都比較簡單,試錯的成本很低。比方拍一個特別新的題材投放到網絡上,觀眾如果不看,它的損失和代價很小,但對電影來講不是這樣。另外就是短視頻無法把工業(yè)體系融入到短視頻創(chuàng)作里邊,我指的是大范圍來看,可能有個別短視頻也會這么去做,但是從大范圍來看,他們是無法做到就用很復雜的技術去做短視頻的。
還有就是我們國家大概有1800萬視頻博主都在同時做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群眾基礎是非常龐大的,現在大家沒有太多時間去電影院,尤其在大城市,我們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大概從出發(fā)、停車、觀影結束回家,大概需要花4個小時的時間,在北上廣深這幾個大的城市,對于上班族來講或者生活的比較快節(jié)奏的人來講,短視頻它就有先天的優(yōu)勢,它可以隨時隨地在地鐵上、在電梯里、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短視頻,這就是他就有優(yōu)勢的地方。
曉麗:保持傾聽,保持思考,保持對電影的熱愛,非常感謝劉曉世導演的真誠分享,我們期待您的下一部作品,謝謝。
劉曉世:謝謝。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