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影《潮》以詩意書寫生態(tài)文明
錢塘潮水,自古便有“天下第一潮”之譽,既形成壯闊的奇觀,也會帶來災難。為消除“坍江”的隱患、紓解“人多地少”的困難,自20世紀60年代始,錢塘江南畔沙地的浙江蕭山人,在物質(zhì)極度匱乏、糧食極度短缺與環(huán)境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憑血肉之軀與不屈不撓的生命意志,向潮水奪地、向海涂要糧,先后完成了三十余次大規(guī)模圍墾,圍得灘涂50余萬畝。蕭山圍墾這一可歌可泣的共和國歷史,曾被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贊譽為“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跡”。
由萬波編導的電影《潮》于3月11日在全國藝聯(lián)專線上映。該片以詩意寫實的方式呈現(xiàn)蕭山圍墾的歷史事件。畫面中,排山倒海的錢塘江潮一次又一次無情地摧毀堤壩,渾身泥濘的人們則一次又一次地回轉身來,為守住僅存的耕地而迎向潮頭,拼盡全力采石挑擔、筑堤造地。鏡頭呈現(xiàn)的,不僅是創(chuàng)造“圍墾精神”的平凡個體,更是堅忍不拔、永不言棄的民族群像。
作為一部具有教育與實驗性質(zhì)的學院派作品,《潮》在敘事、表演與影音等層面,仍存在提升的空間。但值得注意的是,《潮》在整體立意和審美追求方面都體現(xiàn)出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全片對“圍墾精神”與中華民族偉大力量的呈現(xiàn),并不僅僅是為了謳歌平凡父輩們以不息的奉獻犧牲、艱苦卓絕的努力改造馴服大自然的歷史功績。反而,通過充滿霧氣并浸透濕潤感,以及低飽和與高反差影像所形成的冷峻剪影效果,作品喻示了這種努力所面臨的屢次挫敗。這樣的電影語言設計,體現(xiàn)出一種史詩性的、崇高的悲劇美學意味,不僅最大限度地尊重了歷史事實,也突破了題材本身的故事邊界,為當代電影,尤其浙產(chǎn)電影本土化故事的詩意表達拓展了更加深廣的空間。正如萬波在導演闡述中所言,“我們拍攝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重復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周而復始”。這樣的創(chuàng)作思路,或與盤古開天、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話傳說的歷史文化蘊涵有異曲同工之妙,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及其偉大力量的根源所在。
電影《潮》體現(xiàn)出浙派電影詩意寫實的影像美學風格。它不僅將具象的鄉(xiāng)土敘事融入宏大的時代記憶,也在人與潮、生命與自然多組概念的對照探討中,體現(xiàn)出“共生”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這樣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中國電影甚至當下其他題材電影中片面強調(diào)征服自然的思維定式,又成功地克服了脫離歷史語境的、過于高蹈的自然中心主義傾向,而這恰是影片有可能面向更加多樣的受眾對象、回應現(xiàn)實與未來問題的現(xiàn)代性與開放性之所在。影片中對蕭山方言、地方民謠等地域元素的大量運用,以及時代背景、歷史氛圍的有意淡化,又可能導致受眾范圍狹隘,難以共鳴共情,這也是編導和主創(chuàng)者們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影片的鏡頭語言令人印象深刻。當影片片頭兩股江潮緩緩靠近并在高空航拍鏡頭下激烈碰撞交織成洶涌澎湃、蔚為壯觀的圖案,當影片片尾主人公江平遠鉆出泥濘站起來面向遠方,第一次目睹傳說中極其震撼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潮汐之樹,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意象呼之欲出。人類正是在與自然的相互試探中,尋找共生之道。(作者:李道新,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02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