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因的反抗》——他是一名好萊塢的阿飛
《無因的反叛》原本是部心理學(xué)的專著,探求的是青少年犯罪問題,實在是因為這個名字起得太好,才讓電影公司動心簽下這樣一本嚴(yán)肅的社科類讀物。電影傳入東方,片名也翻譯得大相徑庭,臺灣翻成《養(yǎng)子不教誰之過》,香港則是
《阿飛正傳》。后來,
王家衛(wèi)為了緬懷那個“心中狂野”的時代,干脆直接搬走了這個香港名字,其實影片上映的時候,他還沒有出生。
影片的主演詹姆士·迪恩是反叛青年的代表;
娜塔麗·伍德同時具有青少年渴求的狂放和溫柔這兩種矛盾的特質(zhì);薩爾·米尼歐則象征著欲望的危險與不可預(yù)知性。
尼古拉斯·雷1955年的影片《無因的反叛》令一代又一代人從中找到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青春期的記憶以及那些難以名狀的失落感。當(dāng)然,如果僅將《無因的反叛》看作是一個個象征符號的集合未免削弱 了這部影片不朽的生命力。詹姆士·迪恩逝世50年后,勞倫斯·弗拉塞拉與阿爾·維塞爾聯(lián)合著書探索《無因的反叛》的瘋狂拍攝之旅,書名叫做《LiveFast,DieYoung》。順便提一句,
王朔那本著名的小說
《過把癮就死》書名英譯恰是《LiveFast,DieYoung》,倒是與詹姆士·迪恩短暫而瘋狂的一生頗為貼切。
下一頁:《九降風(fēng)》——藍(lán)色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