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專稿 《夏洛特煩惱》在國慶檔黑馬沖出,撞得皮克斯的口碑大作《頭腦特工隊》好一個水土不服:后者自10月6日上映至今的票房也還沒過億。而同樣是“不想長大”的動畫片《小王子》也于10月16號接踵而至,票房又能否是另一番景象?
與《頭腦特工隊》有些高冷不同的是,《小王子》的內(nèi)地之行邀請了眾多華語明星來坐陣,而它也深知作為如今電影本土化宣傳的利器——配音,是有多么重要:該片在北美上映時,便是全明星戰(zhàn)隊:杰夫·布里吉斯、麥肯芝·弗依、瑪麗昂·歌迪亞、詹姆斯·弗蘭科、瑞秋·麥克亞當斯等,而到了中國,明星的選擇更是覆蓋了老中青N代360度無死角:由黃渤配音飛行員、易烊千璽是小王子、周迅配音玫瑰、黃磊和黃憶慈(多多)、胡海泉、馬天宇、黃磊、王自健、小柯、袁泉、張譯等均為影片獻聲,還在各種社交平臺身體力行為其吆喝,噱頭絕對不小。
外國電影在進入中國內(nèi)地時,不論觀眾喜不喜歡外文原版,都要經(jīng)過“譯制”這個環(huán)節(jié),而“中文配音”這個工作,也從最開始主要起的“翻譯”作用而逐步演變成如今本土化宣傳和營銷、吸引精準受眾的常用手段,對動畫電影的票房作用也尤為明顯。
《小王子》這部法國經(jīng)典故事書誕生于1942年,不僅在二戰(zhàn)后給水深火熱的本國人民帶來了溫暖,還被翻譯成150多種語言,影響力遍及世界。幾十年過去了以后,當多數(shù)童話標榜著成年以后“王子和公主”的美好生活時,這部童話不但成為了“成年人”不想長大的慰藉,還將法國文化中的那種極致騷柔、社會反思、政治隱喻娓娓道來。也許,這才是《小王子》成為經(jīng)典的真正原因。
當然,作為一個經(jīng)典IP,《小王子》的故事也不是第一次被搬上大銀幕。影史上這部作品比較重要的兩次影視改編分別發(fā)生在1966年和1974年。 在1974年版中,導(dǎo)演斯坦利·多南這次科幻和歌舞混搭來了回“雷人”實驗音樂劇,一只違和的狐貍和一條會跳“太空步”的蛇出現(xiàn)了。 這下子法國人終于看不下去,在2003年正兒八經(jīng)地將《小王子》被改編成話劇音樂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