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香港電影之于內地影迷,不啻于啟蒙老師。這比新浪潮的袞袞諸公對好萊塢商業(yè)大導回爐式的推崇,更具廣泛意義和群眾基礎。此風最勁之時,便是把一部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影片《大話西游》推至后現(xiàn)代電影的最佳范本。港片極盡顛狂與過火的敘事策略、遠離崇高卻不偏離道德底線的準人文表達,以強大的消化功能,博采眾長,又以南粵特色吃盡華人世界的房前屋后,并在娛樂至上的大旗下行主題深埋之風。這都使得香港電影自覺迎合工業(yè)、后工業(yè)時代的諸多癥候,又能讓電影的本能得以盡情揮灑。香港電影不僅曾以電影產量位于世界第三的探花之位(偶爾還沖過榜眼)而成為世界電影之林的一朵奇葩,更在于,香港電影將這個彈丸之地拼貼組裝成一個異樣的東方,同時,也神奇地獲得了一個濃縮的“世界”。
然而時移世易,這東方的好萊塢,仿佛日漸珠顏斑駁、門庭冷落。其原因之一,可歸于月盈則虧、盛極而衰。其癥結,蓋香港回歸后,諸多香港影人還不適應新形勢下亞文化的輸出輸入。正因這不適應,有人甚至妄言,香港電影的概念,將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而非某電影盛地的別稱。陳可辛和王晶,都曾說過,不必執(zhí)著于港片的定義,貪戀港味的醇厚,而要與時俱進,更快的納入到大華語電影時代的視野中來。這大概是香港電影,極有可能順流者昌的未來。只是那些在錄相廳泡大的一代電影青年,不免會有些失落,暫且不去理會這些死忠粉的小情小緒,但那些趟過僵尸、穿越竹林、又能在小吃攤前留戀忘返的紅男綠女織就的一個既純而又純,且絕對草根的娛樂王國,真的要漸行漸遠了嗎?港片文化所散發(fā)出的活色生香,真的要香消玉殞了嗎?
論及香港電影,其最初的營養(yǎng)來源,來自同樣華洋交錯的上世紀初的上海電影,那種實打實的市民風味,只有香港電影在極其自覺地繼承其衣缽。要說的是,“上海電影”在1949年前后,也漸漸消隱。但公認的是,中國電影的概念,是自共和國諦造之日起,才得到全方位的確立。一個最顯著的標識是,惟有建國后,電影這一舶來品才與更廣泛的民眾建立了緊密而深入的關系,它從十里洋場走向了田間壟頭、廠棚軍營。從電影制作上來講,與后來的上海電影制片廠分庭抗禮的長春、北京和八一電影制片廠,共同完成了新中國電影從工業(yè)到美學各方面的蔚為大觀。不難看出,當時的人們,并沒有慨嘆曾居于絕對中心地位的上海電影,貌似產生了無可挽回的位移,而為它大中國電影的氣象、和直抵民間的服務性,也包括宣傳性而鼓舞。反觀當港片風彩不再“浪漫依然”時,便有有識之士作痛心疾首狀。這其中的況味真是值得反復品味和思量。
下一頁:港人的內地敘事
[1905電影網]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