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老電影“起死回生” 3D技術成“靈丹妙藥”
時間:2013.08.1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田朝陽、劉方舟
分享到:
《獅子王》原2D素材
標注高度、深度
灰度圖
三部電影帶你理解3D轉制過程
我們都知道,人們是通過兩只眼睛來觀察周圍外界景物并獲得空間立體感的,2D轉3D的重點是,如何根據已有的一只眼睛一個視角看到的二維圖像,創(chuàng)建出另一只眼鏡另一視角看到的圖像。這需要借助于原二維畫面及其前后幀畫面的數據來重建場景中物體的三維坐標和第二視角的位置。其基本步驟如下:
1. 定義景深
轉制3D效果時,首先要計算出目標和觀看者之間的距離,意即景深,這需要借助于視差原理。所謂視差,就是從有一定距離的兩個點上觀察同一個目標所產生的方向差異,知道了視差和兩個視點之間的距離,便可以計算出景深。
2.控制視差
為確保將眼疲勞控制到最低限度,導演必須將兩眼視差控制在一定范圍。由于人類兩眼的平均瞳距為6.4厘米,因此在3D銀幕上,左右兩幅圖像會有約6.4厘米的位移差。另外,研究表明人腦并不擅長將兩幅差異超過2.5%的圖像融合為一體,如果不對兩幅圖像的位移差加以限制,就無法實現(xiàn)立體成像的效果。
3.創(chuàng)建灰度圖
將每幅圖轉化為一個“灰度圖”,尺寸和原始的2D畫面相同,不同層級的灰度表示在畫面中不同對象的深度,黑白色表示景深范圍,白色最近黑色最遠。為了將每一幀畫面中不同深度的每個對象區(qū)隔開來,需要在不同的深度線上,勾勒出每個角色、物品、部位的邊緣。一幅一幅手工增加深度信息,是一個很大的工作量。
4. 重建網格模型
在每幅圖像的深度值確定之后,就可以對每幅圖像制作出立體成像。為了符合人類的日常體驗,需要重建物體的網格模型,增加立體信息,包括曲面的曲率信息和深度信息等等。綜合這些信息,才能確保物體在進出視線時是循序漸進的。
最后,必須考慮到人腦處理深度信息的方式及其對這些方式的靈活組合,作為輔助技巧增強影片質量,以避免在同一場景不同物體之間的沖突。這就是為什么目前3D轉換還不能大規(guī)模借助于自動工具、為什么《泰坦尼克號》耗費了巨大人工和成本的原因。
例子一:《獅子王》
《獅子王》的3D轉制工作共耗時9個月,其中前三個月進行準備和測試工作,后六個月則是實質性的制作階段,所有工作由60名技術人員通力合作而完成。轉制3D的過程中會用到三張圖:第一是影片的原圖;然后要在圖上各處標上不同數值,正數表示該區(qū)域應躍出屏幕的“高度”,而相應的負數則表示將壓進圖片里的“深度”;最后一張圖便是灰度圖:顏色越暗代表離觀眾越遠,顏色越亮則離觀眾越近。
《泰坦尼克號》修復工作耗費了1800萬美元和超過60周75萬的工時
例子二:《泰坦尼克號》
在卡梅隆眼里,大多數3D轉換只能做到2.4D級別,而他想要確?!短┨鼓峥颂枴返?D轉制版本能夠達到是2.99D。為此,卡梅隆一直在等待技術成熟。在走訪了多家公司之后,他發(fā)現(xiàn)Stereo D工作室的技術已經達到自己的要求。影片在3D版本上所耗費的時間和金錢足以制作一部新影片。大約300名計算機藝術家在這部影片上耗費了1800萬美元和超過60周75萬的工時,對整部影片共計29.5萬幀畫面逐一進行修復。
轉制的第一項任務是把原本的35毫米負片轉成原始的4K數字版母帶,并清理原來素材的噪點(不該出現(xiàn)的外來像素),讓畫面看起來更清晰。29.5萬幀畫面每一幀都要細細雕刻出其縱深感,工作人員需要畫出每一個物體和每個角色臉部的輪廓,放進正確的深度位置,并且非常精巧的處理讓這些效果完全融入并不留痕跡。卡梅隆從始至終參與了《泰坦尼克號》的轉制過程,他的狀態(tài)和1997年執(zhí)導這部電影時沒什么區(qū)別。
《侏羅紀公園》原作充分利用景深鏡頭讓它成為3D轉制的不二之選
雨中霸王龍襲車極具現(xiàn)場感
例子三:《侏羅紀公園》
受到好友卡梅隆的鼓勵,斯皮爾伯格也想把他以前的作品轉制成3D。經過一番挑揀,他發(fā)現(xiàn)《侏羅紀公園》是最適合轉制成3D電影。這部影片在1993年拍攝之時,為了創(chuàng)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充分利用景深鏡頭,這讓它成為3D轉制的不二之選。
卡梅隆為斯皮爾伯格引薦了Stereo D工作室。轉制耗時9個月,在完全尊重原版的基礎上,工作人員調整了景深,并強化了煙霧燈光、天氣效果、恐龍咆哮等諸多細節(jié)。恐龍的體型和牙齒都增大了,血盆大口讓澳大利亞電影分級委員會甚至將原作的PG(普通輔導級)轉為M級(等于PG-13,特別輔導級)。在景深的處理上,3D版營造出比以前更強烈的縱深空間,雨中霸王龍“襲車”的那場戲極具現(xiàn)場感。
下一頁:膠片修復工序繁雜龐大
文/田朝陽、劉方舟 策劃/白曉莎、田朝陽、劉方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