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無論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雙飛的結(jié)局,還是《泰坦尼克號》里杰克與羅絲的永久離別……悲情故事總會在我們心中留下強烈的印象,讓我們久久不能忘懷。近期關于悲情美學的熱搜不斷,其中微博話題“極致be美學”閱讀量高達2.7億。悲情故事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
影視劇《人世間》《風起隴西》等帶有悲情色彩的故事獲得了相當多的好評,近幾年一些帶有悲情色彩設計的影片,票房成績也不俗。其中《你的婚禮》成為2021年五一檔票房冠軍,《花束般的戀愛》獲2022年進口愛情片內(nèi)地票房冠軍。這些影片的好成績引出了一個思考,觀眾是否更愿意為悲情故事買單?
悲情故事相關話題屢次沖上熱搜,近年來帶有悲情色彩的影片票房成績也普遍高于同檔期其他作品,從結(jié)果來看,似乎可以反映出觀眾對悲情故事的接受度較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深入來說是悲情故事中的遺憾,讓觀眾得到了情緒上的釋放。
心理學專家徐凱文認為:“觀眾只是愿意為悲情的故事買單嗎?我覺得顯然不是的,我從業(yè)二十多年來,沒有誰因為我今天特別開心來做心理咨詢的,都是因為我有悲傷、我有遺憾、我有憤怒、我有委屈……然后我們講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情緒釋放出來,他會覺得這對他特別有幫助。好的電影是會讓我們感動,感動就意味著喚起了我們強烈的情緒。負面情緒往往會讓我們感到有更強烈的情緒反應。而且會推動我們?nèi)バ袆尤[脫這種負面情緒。”
“遺憾”“虐心”“錯過”等字眼也通常被用作電影宣發(fā),這些詞語或許已經(jīng)讓許多觀眾見怪不怪,但當這些詞語伴隨著畫面出現(xiàn),又總是能起到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的效果。遺憾是悲情故事的核心,觀眾通過電影中的遺憾,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未竟之事,從而引起共鳴。如《你好,李煥英》中女兒希望媽媽看到她今天的成功,這是媽媽的心愿,但媽媽已經(jīng)去世了。這份人生的遺憾不僅是屬于影片中主人公,她替有著相似情感的觀眾表達出這份未完成的悲情。從而引起共鳴。
除了遺憾,悲情故事的另一個主題是失去。悲情故事之所以能讓觀眾如此沉浸,往往是因為它先展現(xiàn)了美好的東西,然后再讓主人公失去這些美好,讓觀眾體驗到失去的痛苦。徐凱文表示:“人生總是充滿喪失,喪失什么呢?喪失一段美好的關系,人生當中,我們不斷地獲得愛,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又會失去這個愛。比如說《花束般的戀愛》,可能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是一個非常認同的、非常美好的關系,但漸漸地會發(fā)現(xiàn)兩個人之間的分歧,或者價值觀差異越來越大了,最后這樣一段感情也遺憾地結(jié)束了。但是喪失的意思,就是我們擁有過,所以擁有本身就已經(jīng)很美好了。”
主持人蔣小涵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會不會還有那種心理的滿足?就是還有比我更慘的,所以我看了看更慘的以后,我心里就平衡了一點。”徐凱文認為這個現(xiàn)象是存在的:“其實很少有人是被真正的現(xiàn)實擊垮的,都是被自己內(nèi)心當中對自己的不信任擊垮的。所以就像你剛剛說的那樣,我們看到過更糟糕的情況,我們都走出來了,我們相信自己能夠好起來。這種經(jīng)歷也好、情感也好,拿出來讓觀眾來感受。與此同時可能對觀眾也是一種提醒,我們應該更懂得去珍惜身邊此時存在的美好。”
正如徐凱文所說的,悲情電影最重要的意義,不是讓觀眾感到痛心,而是在體驗到這份痛之后,更珍惜當下,更能體會到身邊的美好。往往開心時,我們?nèi)菀缀雎缘竭@份美好來之不易,在失去后才痛心疾首。悲情故事正是讓我們看到失去美好的后果,把這個負面情緒放大,讓觀眾明白當下的幸福。
電影的魅力在于能讓我們體驗日常生活可能體驗不到的悲歡離合,從而引起強烈的情緒,得到精神上的共鳴。悲情故事之所以受歡迎,正是它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的美好,以及美好失去時的悲傷。我們寄情于電影,通過哭泣釋放內(nèi)心的情緒,然后讓痛苦隨著眼淚一同流失,從而用更樂觀的心態(tài),去迎接未來的美好。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